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
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清代。納蘭性德。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辨香。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
夜過殘更,兩人偎依庭院。燕子已在梁上棲息,墻壁也被月光染成銀白色。花香陣降襲來,只是夜色昏暗,難以分辨發自哪叢花。一對愛侶完全沉浸在朦朧月色和溫馨花香之中。
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憶。昔日戀人,如今兩地零落,洽似一對分離的鴛鴦。在雨后微寒中追念舊情,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個夢。夢中的甜蜜幸福,轉眼間化為無奈與憂傷。
①謝家庭院:指南朝宋謝靈運家,靈運于會稽始寧縣有依山傍水的莊園,后因用以代稱貴族家園,亦指閨房。晉謝奕之女謝道韞及唐李德裕之妾謝秋娘等都負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謝家”代指閨中女子。
②殘更: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第五更時稱殘更。
③雕粱:刻繪文采的屋梁。
④銀墻:月光下泛著銀白顏色的墻壁。
⑤歇:停止,停歇。
參考資料:
1、聶小晴編著.納蘭詞: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01,:第27頁
2、(清)納蘭性德著;田萍注解.納蘭詞全集鑒賞: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04:第98頁
這首詞是一首悼亡之作。盧氏于康熙十三年(1674)嫁與納蘭為妻,根據詞中“十一年前夢一場”之句,此詞應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首生離之詞,是納蘭為一位早年曾有婚約的絕色女子所作。
參考資料:
1、納蘭性德著.納蘭性德集:三晉出版社,,2008.10:第97頁
開篇所寫到的謝家庭院,也是在隱喻這是在寫當下的實景,可以看出,這是納蘭在懷念一段情緣。下片開始的那句“此情已自成追憶”,更是證明上片是屬于追憶往昔的情感了,而最后一句更是點明了這段情感的時間,是發生在十一年前,如夢一場的時光令這段情感逐漸模糊,但并沒有被遺忘。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開篇這句的意象,是納蘭常用的,尤其是“謝家”,所以,后人推斷納蘭愛戀的這名女子一定是姓謝。不過真相是否果真如此,也只能留待猜測。從詞句的字面來看,這首詞寫得十分華美動人,有種濃郁之美,短短十數字,就將思念者孤獨寂寥的心態描寫出來,而且還讓人仿佛分辨不出,這個月光下的人,到底是被相思所苦的納蘭,還是偶爾神傷的自己。王維開創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一例,而納蘭的詞中更是將詩畫藝術發揮到了一個巔峰,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摹已經到丁人木三分的境地。
而后一句“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辨香”,則是納蘭從元稹的《雜憶》中所改出的一句,雖然只是簡單改過一個字,但整首詞還是相得益彰的。元稹的詩是這樣的:“寒輕夜淺繞回廊,不辨花叢暗辨香。憶得雙文朧月下,小樓前后捉迷藏。”元稹是悼亡詩的高手,他的悼亡詩成就不在納蘭之下,而元稹本人也是多情之人,他存婚前和一個女子有過一段熱戀,雖然沒有結果,但元稹對那名女子很是看重。這首詞便是為那名女子所做。上片先是寫景色,后又引用前人懷念的舊文,都是要烘托自己內心的懷念。而到了下片,第一句便是“此情已自成追憶”,納蘭自己也明白,這份感情只可追憶,無法挽回,所以這句詞既道出了納蘭的悲傷,也道出了世事的無常。
而后接著一句“零落鴛鴦”,則是引出了最后的結局“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往事已如煙散去,回憶空空,納蘭沉吟至此,才忽然覺出了雨夜后的微涼,他也覺察出,這十一年前的夢,早就該醒了。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贈勤師。宋代。蔡襄。 勤為浮屠人,形類心不偶。獨負山林棲,遠犯風塵走。如聞大眾居,乃是賢豪藪。專意學文章,韓編不離手。退之所尚者,豈以言深厚。徑馳周孔域,不為雜說誘。大凡民之生,蟲豸均一丑。圣人酌中道,君臣與夫婦。飲食若衣冠,事行而易守。不喜釋老言,詆斥遭誣負。子今讀其書,無乃相紛糾。學本勿學末,何為恤眾口。
跋虞丞相與趙撙節使帖還其猶子濟二首。宋代。楊萬里。 虞丞相與趙將軍,同策江淮第一勛。大羽進賢今寂寞,凌煙頌里感風云。
眾口。明代。郭之奇。 結繩時遠,眾口喁噞。載聲于腕,墨深管铦。陷文不顧,甘諛樂疢,諱疾忘砭。誰能響邇,或恐揚燖。宜彼金人,銘背三緘。
賦得我愛夏日長 其二。明代。李孫宸。 惜陰翻古帙,席蔭坐林泉。解識閒中晷,依稀亦小年。
宋宗廟登歌八首 其七 高祖武皇帝歌。兩漢。佚名。 惟天有命,眷求上哲。赫矣圣武,撫運桓擾。功并敷土,道均汝墳。止戈曰武,經緯稱文。鳥龍失紀,云火代名。受終改物,作我宋京。至道惟王,大業有劭。降德兆民,升歌清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