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小雨。宋代。楊萬里。 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細細的,疏疏的,雨兒飄飄灑灑;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歡欣賞那遠處的青山?故意從檐下滴成一層珠簾,遮住那千峰萬崖。
疏疏:稀稀的樣子。
“千峰”句:遠山好似隔在一層珠簾中,似有似無。
這首詩約作于宋孝宗乾道(1067-1068年)年間,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47-248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楊萬里的筆下,總是充滿無窮的情趣。楊萬里生平游跡很廣,他的詩中,寫山水的很多;他又特別喜歡雨景,所以寫雨的也不少。這些詩,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點,令人百讀不厭。這首絕句寫小雨。雨本是沒有情的東西,楊萬里偏要賦予它與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詩充滿了新鮮感。
詩前兩句刻畫小雨,說絲絲細雨,稀稀拉拉地下著,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兩組疊字狀出小雨的情況,非常傳神,與他的《雨作抵暮復晴》中“細雨如塵復如煙”句一樣,描繪得很細,但有程度上的不同,這里寫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塵似煙,而是“細細”與“疏疏”。第二句從雨量上寫,不能多又不肯無,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樹叢中也都漸漸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來。三、四句便寫這一情況。楊萬里在《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中也曾描寫過這樣的雨景,詩說:“雨入秋空細復輕,松梢積得太多生。忽然落點拳來大,偏作行人滴傘聲。”對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寫手法。這首《小雨》詩,換用擬人手法,說自己生平喜歡看山,這雨似乎對自己妒忌,有意從屋檐上滴下,組成一張珍珠般的簾子,把那千峰給遮擋。“珠簾”二字很確切,因為雨不大,尚是一點點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線、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簾子了。說雨妒,詩人是在調侃,但這一調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掛上了珠簾,卻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優美。因為是稀疏的珠簾,隔著它去眺望遠處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詩情畫意。清代蔣士銓《題王石谷畫冊》中有“不寫晴山寫雨山,似呵明鏡照煙鬟”句,說出了雨中青山的韻味。楊萬里眼前的山,正帶有這樣的韻味,也正是楊萬里追求的意境,他在《秋雨嘆》中也這樣寫道:“橫看東山三十里,真珠簾外翠屏風。”對隔著窗前珍珠般的雨簾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滿了喜悅。
詩仿佛不經思考,脫口而出,正如他在《晚寒題水仙花并湖山》詩所說,“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語言明快而詩意曲折,正是楊萬里小詩的特點。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秋思四首 其一。宋代。陸游。 湖邊一夜霜,庭樹無秋聲。懶不近筆硯,何以紓幽情。但有一睡耳,展轉無由成。起擁地爐暖,坐待天窗明。
洛陽道 二。南北朝。徐陵。 洛陽馳道上。春日起塵埃。濯龍望如霧。河橋渡似雷。聞珂知馬蹀。傍幰見甍開。相看不得語。密意眼中來。
秋夜。宋代。方一夔。 露白初濡木,星虛漸集房。蛾飛爭墮水,魚退急投梁。搗練堤防冷,收禾準備荒。只愁棗紅地,萬馬逐殘羌。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風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
桃源縣送顏以仁回鼎城。明代。魏觀。 層阿遞流云,繁樹散初旭。之子送我來,我送之子復。既上辰州船,猶聞武陵曲。江空歲云暮,離思泫盈掬。征鴻落寒音,微波汎晴淥。悠悠負芳辰,耿耿企旸谷。臨分致深情,炯若佩瓊玉。人生重天倫,朋友非外屬。渺予尚真率,虛偽悲世俗。采采湘浦蘭,猗猗鼎城竹。行將往從之,一浣延覽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