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甚時名作錦薰籠。
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宋代。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紅。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甚時名作錦薰籠。
難得今年大麥和小麥豐收,千畝地綠浪渲染了整個天空。天工造化,花朵顏色極為鮮艷。
山簡晚上回來時酩酊無所知而被兒童嘲笑,瑞香花花色妖紅,氣如熏香。
浣溪沙:詞牌名。
慚愧:難得;
二麥:大麥、小麥。
千畦(qí):泛指多,畦:畝。
化工:天工造物者;
夭紅:形容花朵顏色極為鮮艷。
山公:指晉代山簡,字季倫。此處用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而被兒童嘲笑的故事。
倒載(dǎo zǎi):倒臥車中。亦謂沉醉之態(tài)。
闌(lán)街:靠著街道。
甚時:甚:副詞,很,極。甚時:到了做什么的時候。
錦薰籠:花名。《天祿識馀》:瑞香一名錦薰籠,一名錦被堆。
此詞作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初夏,蘇軾知徐州任上。這首《浣溪沙》,可以說是蘇詞任徐州知府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參考資料:
1、劉健萍.豐收的圖景 喜悅的心情——蘇軾《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之一》賞析.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08,11
“慚愧今年二麥豐”,詞篇開端直抒胸臆,直接抒發(fā)對于豐收的無比喜悅之情,詞人感嘆難得像今年這樣大麥、小麥都有一個好收成,語言極其淺顯、通俗,而蘊含于其中的欣喜卻十分濃厚,“慚愧”二字便把這種情感和盤托出。“千畦細浪舞晴空”是對具體的豐收之景的描寫,那千畦的麥子隨風飄動,泛起一層又一層的細浪,在晴空之下歡欣起舞,“舞”字以擬人化的手法把麥浪翻飛的姿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描寫大片麥浪在晴空下翻滾的場景,顯示麥子的生勢挺拔,表達了作者對眼前豐收景象的喜悅心情,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農(nóng)事的關心。而且,這一句和“慚愧今年二麥豐”妙用點染之法,先微微點起二麥豐之事,千畦細浪、舞晴空便是大筆涂抹,極力渲染出豐收的盛況。“化工余力染夭紅”,造物者在化育萬物、成就豐收之余,還把瑞香花染得夭紅無比,絢爛多姿,給人以熱烈、希望與痛快之感,這是從側面描寫豐收。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兩句巧用晉代山簡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的有趣故事,寫出因豐收而無比歡快的鄉(xiāng)民與兒童。百姓因豐收而歡娛,因歡娛而共慶共飲,喝得酩酊無所知,街邊的兒童觀之天真地拍手歡笑,詞人眼中的人們那么沉醉于豐收之樂中,作為太守的他的心情便可想而知了。“甚時名作錦薰籠”,此句照應上闋中的化工余力染夭紅,筆法流動中又有著嚴謹?shù)臉嬎迹~人觀賞著鮮艷欲滴的瑞香花,自問著:瑞香花何時又叫做錦薰籠了呢?賞花的情趣中是豐收的快意,看似無聊、無理的詢問中體現(xiàn)的也正是內(nèi)心按捺不住的悅然。詞人用描寫瑞香花花色夭紅,氣如薰香,流露出對花的喜愛和賞花的歡愉之情,用對花的贊美襯托豐收的喜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詠史一百三十首 其一二七 馮夏威。。連橫。 國權不自由,人生不如死。一死酬同胞,眾生實可恥。
殢人嬌 晚浴。清代。陳維崧。 幾陣蟬嘶,趖了一枝花影。簾底下、井華冰冷。綃裳乍解,更紅酥寒凝。似素藕、浸勾碧湖千頃。浴罷憑闌,晚妝慵整。且消受、涼花綠茗。盈盈皓月,漸低窺金井。又畫就、深院夜香風景。
雨后漫興。清代。曉青。 云山一段畫,秋雨來奪之。模糊米家村,墨汁方淋漓。老顛瞥然見,狂叫嘆絕奇。使我有意為,必不得如斯。躍然攫之入懷袖,黃金白璧不肯售。造化小兒真幻師,換人雙眼當晴晝。
贈覺師。宋代。沈遼。 我昔乘興游荊溪,數(shù)訪道人溪水西。道人飄然舍我去,有如白云謝污泥。我來云間亦未久,惠然相顧攜枯藜。時人莫將老相識,解空第一須菩提。
挽四世伯祖忠襄公詩。明代。毛可珍。 西風憑吊景前賢,豸繡威名著簡編。暫建朱幡辭北闕,獨乘驄馬駐南天。擐躬甲胄平諸峒,橫槊鴻文涌百川。恩渥九重深雨露,越臺遺構擬淩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