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宋代。辛棄疾。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村子里的父老們都爭先恐后地對我說,今年風調雨順,一定會有一個好收成,他們不會再像去年那樣緊鎖眉頭地發愁了,也不會再愁無米下鍋,而讓甑子積滿著灰塵。
樹枝上的鳥兒歡快地啼叫著,像是在勸我多喝幾杯,桃樹的嫩枝上已經綻出嬌艷的花朵,十分逗人喜愛。梨花開滿樹,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給它新添了一頭白發。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這首詞是平韻,四十二字。
勻:這里指雨量適時適度。
顰(pín):皺眉。
殷勤:態度熱切。謝:告別。卻:語助詞,用在動詞之后。甑(zèng):瓦制炊具,可以用于蒸飯。“甑中塵”謂無米下炊,甑中積滿塵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
撩(líao):引逗,挑弄,招惹。
小桃:即桃樹。
無賴:頑皮,淘氣。
白頭新:白色的新花。《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梨花色白,故以“白頭”喻之。
參考資料:
1、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98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他以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卻于中年蒙受讒劾。慶元六年(1200),在瓢泉邊,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得辛棄疾深為感動,靈感翻飛,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辛棄疾.稼軒長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294
這首詞寫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給人們帶來的欣喜變化。
上片寫人,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村中的父老們爭相談論著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勻,豐收在望,他們的眉頭不再像去年那般愁苦不展了。古時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今年雨水均勻,風調雨順,預示著將有一個好的收成,這讓村中父老愁眉得展,喜上眉梢,爭相告訴做客村中的詞人。現在連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們眉頭都得以舒展,可以想見去年他們是怎樣熬過那樣荒歉的年頭的。這里“爭”字用得極為傳神,寫出了父老們的喜氣洋洋狀。因為雨水均勻,所以父老的眉頭才“不似去年顰”。次句緊承首句之“爭言”二字,進一步刻寫父老的欣喜狀,涵蘊豐富。它暗示了去年的收成有多么糟糕。而“不似”二字,更讓人于欣喜中感覺到了他們心中的一絲隱憂,細膩地刻畫出村民們在遭受去年的那個荒歉年頭后的心有余悸狀。“殷勤謝卻甑中塵。”現在人們在滿懷深情地清洗著蒸食器具上的灰塵。甑上布滿灰塵,是因為沒有糧食可蒸煮的緣故。“甑中塵”照應次句之“去年顰”,因為去年收成不好,無食可煮,所以甑上生塵,如今村民殷勤除塵,表明今年光景已有所改觀。而村民殷勤清洗甑這種一般不常用的炊具,又寓示著家里來了客人,需要設酒作食,隆重款待,從而引出下文。
下片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清脆的鳥鳴聲有時真能把客人勸住不走,園中嬌小可愛的滿樹桃子早已把人撩拔得讒涎欲滴。村中父老殷勤待客,這令詞人非常感動,于是便以啼鳥能勸客這種方式將其含蓄地表現出來。此二句一寫聽覺,一寫視覺,聲情并茂,通過狀寫春景來烘托出村中父老待客的熱情及其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有時”二字,暗示了這種好年景并非年年都有,因而啼鳥只是有時能勸客,詞人當然會為村民們這來之不易的豐收年景感到了格外高興。小桃無所謂“無賴”與否,更不會撩拔逗引人,稱其“無賴已撩人”正是詞人快意心情的傳神寫照。小桃撩人,這是前面雨水均勻所致。小桃猶能如此,收獲時節的大桃的誘人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梨花也作白頭新。”這里“白頭”既是詞人自喻已經衰老,又照應了前之“父老”。詞人移情于景,此時的梨花也一同前來助興,從而使整個畫面更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白頭新”三字,語意雙關,既是寫花,更是寫人,可以想見出白發蒼蒼的詞人看到村中豐收在望的情景精神為之一振的情狀。
詞中流露出山野民風之淳厚及待客之濃情。全篇敘事曉暢,意境清新,承接縝密,環環相扣,情韻悠長,堪稱佳作。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阿干歌。清代。洪亮吉。 莫聽阿干歌,阿干心獨苦。棘城西去白蘭山,茫茫隔今古。阿干為弟言,馬傷君莫怒。弟言報阿干,連枝本同父。阿干歌,悲無窮,阿干有子還思忠。登高山而望遠海,慨異國之朝宗。阿干歌,歌自悼,阿干有孫還識孝。報讎不得留讎衣,縛草作讎兮射讎貌。阿干歌,歌以風,此歌安得流寰中。君不見宋湘東與梁湘東。
沈公序亦愛亭二首 其一。宋代。孫覿。 吟牽東閣興,靜憩北窗眠。窟小中生月,文高迥入玄。回看甲乙第,已到巳辰邊。不見門生莠,歌鐘尚隱然。
江上懷所欽。明代。薛始亨。 銀漢迢迢大火流,蘭橈弭節攬中洲。遠書未寄逢征雁,暮杵初鳴對素鷗。舞影每孤鳷鵲鏡,琴心空敝鹔鹴裘。卿卿不慣如泥醉,離夢風吹上翠樓。
春詞二首。宋代。張嵲。 無復余聲到耳邊,衡門不閉亦蕭然。風枝鳥語皆無賴,每向春晴聒晝眠。
次韻黃子馀惠雙井茶二首 其一。宋代。洪適。 荻花楓葉醉為鄉,每憶臨分一鼎香。枉費光陰驚老大,略無治行愧循良。歸心來往雞豚社,清思消磨雁鶩行。且喜弦歌馀樂地,好詩句句挾風霜。
金剛隨機無盡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宋代。釋印肅。 庾嶺問南能,踏碓到三更。誰知憨俗漢,紹祖列傳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