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一作:辯斗)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先秦。列御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一作:辯斗)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東:東方。
游:游歷、游學。
見:看見。
辯斗:辯論,爭論.
辯:爭。
其:代詞,他們。
故:緣故,原因。
以:認為。
始:剛剛,才。
去:離;距離。
日中:正午。
初:剛剛。
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及: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是。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湯,熱水,開水。(古時還特指沐浴時用的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氣很熱。
決:決斷,判定,判斷。
孰:誰。
為:同“謂”,說,認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聰明、智慧。
笑:在這里不是嘲笑,在這里突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而略帶寒意。
《兩小兒辯日》表現(xiàn)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事實上,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對這種現(xiàn)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于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guī)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guī)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而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jié)果自然就不一致;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于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tài)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并沒有“強不知以為知”,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yīng)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么人都應(yīng)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zhàn)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
列御寇。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zhàn)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和雜詩十一首雨潦不歇獨居一室多憂生之嗟 其六。明代。唐時升。 人生百年內(nèi),憂樂千萬端。念念不相襲,長與歲月遷。暮年壯心歇,欲入名山巔。緝草為冬裘,拾穗充朝餐。未盡生滅相,且斷恩愛緣。俗儒難與語,三復西來篇。
客中遇雪不勝家山之思催晦庵寫詩及書。宋代。趙蕃。 旅枕驟疑風徹屋,曉窗還見雪填渠。梅花未放臘前蕊,雁足渾無別后書。故意誰其哀范叔,倦游身自困相如。贈言故愈綈袍賜,載路何須駟馬車。
釣臺。宋代。李處權(quán)。 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興。持竿聊爾爾,至樂在游泳。故人已龍飛,旌車遠來聘。掉頭藐不顧,長揖辭萬乘。人生各有愿,可不安吾分。是在易之乾,曰遁世無悶。至今堂前竹,蒼翠有余潤。我行出祠下,敬謁仰勝韻。愧負營口腹,馳驅(qū)違本性。言歸不敢遲,賣劍買魚艇。
勸農(nóng)二首奉呈同官諸丈 其一。。陳淳祖。 勸農(nóng)事云畢,晴日足登山。山高翠微上,坐見人境閒。天目有修眉,洞庭無狂瀾。田疇井畫見,布谷行相關(guān)。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風顏。周行撫泉石,碧匣開潺湲。尚想讀書聲,猶在松樹間。此事已難會,沂水何時還。朗吟蘇仙語,明月下前灣。
近有謝師厚寄襄陽柑子乃吳人所謂綠橘耳今王。宋代。梅堯臣。 荊州持大橘,亦自名黃柑。忽得洞庭美,氣味何可參。送生吳洲思,恨不羽翼南。
解語花·見江岸草花淡紅可愛而賦。清代。黃之雋。 沿洲杜若,蔽石江蘺,荒廟幽馨惹。細花開向無人處,幾點自成風雅。嫣紅淡赭。是暮雨、羅裙吹化。題贈他、真本離騷,盡付湘靈寫。隨意自開自謝。悵蓀橈輕過,搴未盈把。斷崖何處,胭脂買、空想倚舷臨畫。凄涼在野。誰伴汝、月宵煙夜。須異時、移綴漁莊,從楚江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