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
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
沖人決起百余尺,紅翎白鏃隨傾斜。
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雉帶箭。唐代。韓愈。 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沖人決起百余尺,紅翎白鏃隨傾斜。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原野上火光沖天 ,火勢盛大,野雉被獵火驅出草木叢,一見獵鷹,又嚇得急忙躲藏起來。
將軍想當眾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騎馬盤旋不進,拉滿勁弓,卻并不輕易發箭。
野雉受驚而飛,蓄滿待發的弓箭也同時射出,野雉應聲而中。
那只受傷的野雉帶著箭沖著人高高地飛起,一番掙扎之后,終于精疲力盡,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鏃隨著傾斜而下。
將軍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著五色羽毛野雉掛在馬前,隨行軍吏都來向他祝賀。
火:獵火。
鷹:獵鷹。出復沒:一本作“伏欲沒”。
盤馬:騎馬盤旋不進。
“地形”二句:描繪狩獵的過程,用曹植《七啟》“人稠網密,地逼勢脅”句意。
翎:箭羽。鏃(zú):箭頭。
五色:雉的羽毛。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06-307
此詩作于徐州。原題下有注:“此愈佐張仆射于徐從獵而作也。”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韓愈在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張建封幕中。是年秋,被辟為節度推官。此詩寫他隨從張建封射獵的情景。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35
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06-307
3、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84-785
此詩雖僅寥寥十句,但寫得波瀾起伏,神采飛動。此詩不僅以最經濟的手法分合交錯地描寫了射者、射技、觀射者和被射物,而且暗示了詩人的“詩法”,即査晚晴所謂“以留取勢,以快取勝”。宋代蘇軾非常喜愛這詩,親自用大字書寫,以為妙絕。評論韓詩的人,多以這首詩作為韓詩的范例之一。
首句寫獵場的情境:原野上獵火熊熊燃燒,四周圍靜悄悄的。一個“靜”字,傳出畫面之神,烘托獵前肅穆的氣氛,由此可以想見從獵人員屏氣靜息,全神貫注地佇伺獵物的情態。這是獵射前的靜態,與下文獵射時和獵射后的動態,成強烈的對照。次句寫獵射的對象雉雞,筆墨簡捷精煉,銜接自然緊密。野雉被獵火驅出草木叢,一見獵鷹,嚇得急忙又躲藏起來。“出復沒”三字形容逼肖,活現出野雉驚惶逃竄的窘態,與下邊“惜不發”呼應。閣本李謝校改作“伏欲沒”,就索然無味了。兩句是獵射前的情景。
三、四句轉入獵射,寫將軍的心理活動和獵射時的風度、神采。將軍出獵自然不是單純為了覓取野味,而是要顯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騎馬盤旋不進,拉滿強勁的弓,又舍不得輕易發箭。近人程學恂《韓詩臆說》評道:“二句寫射之妙處,全在未射時,是能于空際得神。”所謂空際得神,就是不在實處作窮形極相之語。詩人不寫將軍如何勇猛敢決,也不寫他如何縱橫馳驟,呼鷹嗾犬,白羽交飛,圍場中慣見的情景全部略去不提,而只選取了“盤馬彎弓”這一特定的鏡頭,以突出將軍矜持、自信、躊躇滿志的神態。這里的巧,不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寫人的智謀,寫將軍運籌的巧妙。這位將軍不專恃武功取勝,他盤馬彎弓,審情度勢,選擇著最能表現自己精湛射技的時機。他要像漢朝飛將軍李廣那樣,“度不中不發,發必應弦而倒”,要一舉使眾人折服。一位有血有肉、有著鮮明性格特征的將軍形象,便顯現出來。兩句筆勢頓挫,用意精深。
接著兩句寫“巧”。野雉隱沒之處,地勢漸漸狹窄,野雉處于“人稠網密,地迫勢脅”(曹植《七啟》)的窘境,要繼續竄伏已不可能;觀獵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饒有興味地觀賞將軍獵射。這是將軍一顯身手的時機。正當野雉受驚乍飛的一剎那,將軍從容地引滿弓,“嗖”的一聲,強有力的箭,迅猛而準確地命中雉雞。“雉驚弓滿箭加”,一“驚”一“滿”一“勁”一“加”,緊湊簡練,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詩寫到這里,似乎意已盡了。然而詩中忽起波瀾,那只受傷的野雉帶箭“沖人決起百余尺”,向著人猛地沖起百多尺高,可見這是只勇猛的雉雞。側寫一筆,更顯出將軍的絕妙射技。“紅翎白鏃隨傾斜”,野雉強作掙扎之后,終于筋疲力盡,帶箭悠悠而墮,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鏃也隨之傾斜落下。這正是非親歷其境者不能道。詩寫到這里,才直接點題,真是一波三折,盤屈跳蕩。以寫長篇古風的筆法來寫小詩,更覺豐神超邁,情趣橫生。
末兩句在熱烈的氣氛中關合全詩。先以“仰笑”二字,極為傳神地突現將軍個人的性格特征,一位地方主帥驕矜得意的神氣躍然紙上,接著以“軍吏賀”照應前面“伏人”,寫出圍觀的軍吏敬服將軍絕妙的射技,為他的成功慶賀。末句接寫“雉帶箭”——一只五彩繽紛的野雉,毛羽散亂地墮向將軍的馬前。詩戛然而止,然余響不絕,韻味無窮。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偈 其一。宋代。釋善果。 冰壺雪室坐禪時,世事紛紜莫可知。仰羨一堂云水客,忘機寂默是便宜。
金剛隨機無盡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宋代。釋印肅。 庾嶺問南能,踏碓到三更。誰知憨俗漢,紹祖列傳燈。
壽黃貳守琮七言長律十六韻。明代。龔敩。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氣壓三吳。故家禮樂新文運,澤國山河舊霸圖。昭代賢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云高北海翻鵬翼,塵滿南陽識鳳雛。群史六經那輟誦,萬言九制不操觚。場中策對三千字,天上名傳第幾臚。匹馬春風行隴華,雙旌夜月過延鄜。煌煌肘后懸金印,濟濟腰間綰玉符。中部琴堂思撫字,上饒鈴閣聽傳呼。溪山冰玉平安好,錦繡文章世代無。童子何知親較藝,老儒猶幸借噓枯。九年已喜陪高義,一見真如謁大巫。南極星辰光照室,重陽時節慶垂弧。芳馨杳藹羅椿桂,翠碧交加映竹梧。珠玉未須辭瓦礫,蘋蘩非敢薦潢污。壽觴欲折黃花泛,不與陶潛共酒徒。
答楊銀臺實夫。明代。周倫。 華省得高彥,道誼端可即。暌違苦炎熱,書記每相憶。因擬翠微寺,侵晨計登陟。適我絆公事,躋馬復停勒。薄午始入山,石磴恒喘息。諸老巳偕至,樽俎羅酒食。解衣各就坐,虛禮厭繁飾。候吏戒遠去,各令息足力。掀簾覿遐景,迢遞詎堪測。三山接江渚,連江亙如翊。云深忽復斷,萬象筵幾逼。須臾出畫圖,一似曾剪拭。漠漠水田白,隱隱露溝洫。誰當擘泰華,高下平崄仄。斜日墜林杪,飛鳥斂歸翼。茲游滌煩暑,涼思滿胸臆。
賦得石琴送陳健夫往零陵。清代。屈大均。 端州白石天下稀,聲含宮商人不知。斲瑤琴長四尺,輕如一片番流離。石音最是難調者,碧玉老人能大雅。繇來太古本無弦,不是希聲知者寡。無弦吾欲并無琴,琴向高山流水尋。天籟元從人籟出,非君誰識此元音。君今欲向瀟湘去,此是重華揮手處。五弦一一在天風,二女雙雙出煙雨。詩篇投向洞庭波,山鬼篁中答嘯歌。幽蘭積雪頻相寄,慰我相思愁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