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于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燼。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為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申胥諫許越成。先秦。左丘明。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于諸夏之國,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燼。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為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吳國國王夫差便告訴各位大夫說:“我還對齊國有大的企圖,我就同意越國的求和,你等不要違背我的意愿。如果越國已經改過,我(對它)還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從齊國)回來,我揮師討伐它。”申胥勸道:“不能同意求和啊。越國不是誠心和吳國和好,也不是害怕我們的軍隊的強大。(他們的)大夫文種有勇有謀,(他)將把(我們)吳國在股掌之上玩得團團轉,來實現他的愿望。他本來就知道君王您喜歡逞威斗勝,所以說婉轉馴服地言辭,來縱容國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國的快樂中,來讓你自己傷害自己。使我們的軍隊困頓疲憊,民眾流離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們安全地收拾我們的殘局。而越王信用好愛惜民眾,四方百姓都歸順他,年年谷物按時節成熟,日子過得蒸蒸日上。在我們還能夠(跟他們)打仗的時候,是小蛇的時候不摧毀它,成為大蛇將怎么辦?”吳王說:“大夫你干嘛長越國的威風,越國能夠足以成為大患嗎?如果沒有越國,那我春秋演習向誰炫耀我的軍隊啊?”便同意了越國的求和。
將要盟約時,越王又派諸稽郢砌詞說:“要認為盟誓有用嗎?上次盟誓時涂在嘴上的血還沒干呢,足以保證信用啊。要認為盟誓沒用嗎?君王家的軍隊的威武降臨便能使喚我們,干嗎要看重鬼神而看輕您自己的威力啊。”吳王便同意講和,空有講和沒有盟誓。
①孤:王侯的自謙之詞。有大志于齊:要攻打齊國,北上稱霸。
②而:你們。拂:違背。
③反:同“返”,指伐齊回來。
④振旅:整頓部隊。
⑤懾:恐懼,害怕。
⑥種:越大夫文種。
⑦還(xuán):轉動。玩:玩弄。
⑧蓋:崇尚。
⑨婉約:委婉而謙卑。
⑩從:同“縱”。
⑾諸夏:中原的其他諸侯國,如晉、齊、魯、宋、鄭、衛等。
⑿鈍:不利。弊:困。
⒀離落:離散。
文種與申胥的分析不謀而合,利害相關,明若觀火。吳王夫差由于不用申胥而亡國,越王勾踐由于用了文種而滅吳稱霸。說明能否虛心采納下屬的正確意見,是關系國家興亡成敗的大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上汴州令狐相公。唐代。朱慶馀。 罷相恩猶在,那容處靜司。政嚴初領節,名重更因詩。公事巡營外,戎裝拜敕時。恭聞長與善,應念出身遲。
隴上遇雨。宋代。劉跂。 隴上怕雨竟遇雨,空山路窮避無所。昆陽之戰飛屋瓦,白登之圍矢交下。從者散去馬可憐,故人借我非我馬。上坡歷塊已攲側,下坡流滑攢四腳。既僨而起倏復顛,墮策失轡心茫然。從者好在無自苦,履穿衣敝吾償汝。我亦短褐不得完,掛樹一裂長尺五。此生辛勤身不辭,七歲嬌女三歲兒。泥涂模糊啼午饑,買餅一百汝勿啼。滹沱麥飯蕪蔞粥,咄汝豈得長食肉。仰天長嘆冠纓絕,下馬納屨踵亦決。張儀舌在雖自知,范叔衣寒一何切。人生貧賤烏足悲,行吟不顧妻罵隨。寄聲公等勿誚我,富貴莫忘牛衣時。
介胄鷹揚出,山林蟻聚空。忽聞飛簡報,曾是坐籌功。
迥夜昏氛滅,危亭眺望雄。茂勛推世上,馀興寄杯中。
喜色煙霞改,歡忻里巷同。幸茲尊俎末,飲至又從公。
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唐代。郭澹。 介胄鷹揚出,山林蟻聚空。忽聞飛簡報,曾是坐籌功。迥夜昏氛滅,危亭眺望雄。茂勛推世上,馀興寄杯中。喜色煙霞改,歡忻里巷同。幸茲尊俎末,飲至又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