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夜。宋代。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夜已經深了,香爐里的香早已燃盡,漏壺里的水也將漏完。夜風輕柔卻也帶著點點寒意。
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難以入睡,只見花影隨著月亮的移動,悄悄地爬上了欄桿。
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在學士院值宿。這首詩《千家詩》選入,改名“春暮”。
金爐:銅制香爐。
漏聲殘:指水將滴完,即天快亮。漏聲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中滴水的聲響。
翦翦(jiǎn):形容風輕且帶有點寒意。
惱人:引逗、挑動人。
欄干:欄桿。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攔物。
參考資料:
1、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64-65頁
王安石這首小詩,在他的集子里,本名《夜直》,也就是說在翰林學士院中值夜班時所寫。《千家詩》后面第80首《直玉堂作》(洪咨夔)和第83首《直中書省》(白居易)都是寫這種情景。此處,選詩者為了切合集中按四時編排的特色,將題目改成了《春夜》。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采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云、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爐香燼漏聲殘”詩人因國事而一夜未眠,對時間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爐里的“燼”又聽漏聲之殘。次句“翦翦輕風陣陣寒”此句寫詩人由室內來到戶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說明了詩人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惱人”更是把作者亢奮不已的心情表現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欄桿”,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語結情語”,將作者的愉悅的心境表現的含蓄而又興味長。
???“春色惱人眠不得”寫作者在戶外面對美好的春色,激動不已。這里“春色”既是實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歷史上難得的君臣際遇,確實是難得的“春色”;這里的“惱人”是撩人,由于時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圖的機會。故無數往事、感慨事、緊要事涌上心頭,所以才會興奮的“眠不得”。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于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余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動筆的。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七言 其二十九。唐代。呂巖。 尋常學道說黃芽,萬水千山覓轉差。有畛有園難下種,無根無腳自開花。九三鼎內烹如酪,六一爐中結似霞。不日成丹應換骨,飛升遙指玉皇家。
與廣州庠友羅道卿同謁倫白山太史索家君竹小隱序后數日賦一絕以速之。明代。張天賦。 萬丈龍門未易過,感君指引渡風波。海頭多少傍人眼,不濟于今將若何。
鄭文之許惠烏髭方戲簡。宋代。許及之。 墮甑功名久任緣,形骸老丑孰蚩妍。了知白發關吾事,敢學烏髭趁少年。人謂黃金容可作,君藏鴻寶乃能鉛。一皤正博妻孥笑,許惠良方試與傳。
臨江仙 其一。宋代。周紫芝。 水遠山長何處去,欲行人似孤云。十分瘦損沈休文。忍將秋水鏡,容易與君分。試問梨花枝上雨,為誰彈滿清尊。一江風月黯離魂。平波催短棹,小立送黃昏。
用五河縣孫驛丞行簡秋涼感懷詩韻 其六。明代。鄭真。 水郭人家處處幽,太平久已息邊籌。箜篌曲奏虹橋月,刁斗聲傳雉堞秋。展席恍驚珠露滴,據床遙指玉繩流。封書欲寄南飛雁,翠竹窗西人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