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衣雪發(fā)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鷺鷥。唐代。杜牧。 雪衣雪發(fā)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鷺鷥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頭發(fā)和青玉一樣的嘴巴。它們成群地在溪中捕魚,美麗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們因為受驚而飛起,背襯著碧綠的山色,向遠方飛去,那潔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飄舞在晚風之中。
鷺鷥:此指白鷺,羽毛為白色,腿很長,能涉水捕食魚、蝦等。
青玉:藍綠色的玉。
群捕:許多只鷺鷥在一起捕食。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碧山:指山色青綠。
落晚風:在晚風中飄落,隨晚風飛舞。
這首詩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已不詳。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被晚風中的白鷺迷住了,從而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李月輝.名畫唐詩佳句欣賞: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456-457
“雪衣雪發(fā)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開首兩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贊語,而是通俗樸白的寫實,然而就是這樣一落筆,一群“雪衣公子”潔白美麗的形象,夕陽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機捕食魚、蝦的習性和機智,卻全被描繪出來了,同時,詩人的迷戀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鷺那潔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稱。詩人正是被白鷺的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從這里切人表現(xiàn)白鷺的精神,表達自己的迷戀之情。而兩個“雪”字的連用突出的是白鷺的“形”,其“神”尚未現(xiàn),詩人巧妙地把它放在驚飛遠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繪,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筆觸空靈,而白鷺的精神也就顯露出來了。第三、四句:“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一個“驚”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遠處,順勢以“碧山”映襯出飄然遠去的白鷺,而這群飄飛的白鷺又裝點了青綠色的遠山。山青鷺白,晚霞漸逝,這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渾成。可是,詩人并沒有滿足于此,他接著展開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問了自己一句:“遠映碧山”的點點白鷺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靜謐而輕輕的晚風中飄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鷺鷥溪中捕魚,樸白平實,似無余味,其實為后邊的驚飛遠去營造了氣勢。“一樹”承“群捕”,“梨花”應“雪”字,讀來曉暢自然,無一點造作之感。這首詩在許多詠鷺詩中別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兩句也可以說是詠鷺詩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詠鷺名句,如元代顧瑛的“白鳥群飛煙樹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橋口占》)、清代鄭板橋的“忽漫鷺鷥驚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濰縣竹枝詞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響創(chuàng)作的。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壬子正月重赴金陵志館偶誦陶詩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句憮然有感。清代。邵泰。 春風從何來,所過不留跡。人與物同春,欣欣各自得。而我獨何為,當春轉蕭瑟。親老不能待,饑驅此行役。縱非出山泉,仰愧入林翮。一心信兩端,繹思有馀戚。緬昔負米賢,歡焉供子職。
鸚鵡才高失帝庭,人間窮達轉冥冥。久將塵土拋金紫,自慱聲華付汗青。
避地盟寒空卜筑,招魂歌就或來聽。笛聲莫愴山陽舍,琴操期聞中散靈。
岳州臨江驛見亡友凌溪子題壁愴然興懷倚韻追悼 其二。明代。顧璘。 鸚鵡才高失帝庭,人間窮達轉冥冥。久將塵土拋金紫,自慱聲華付汗青。避地盟寒空卜筑,招魂歌就或來聽。笛聲莫愴山陽舍,琴操期聞中散靈。
送劉玉田通判歸山。宋代。羅公升。 詩工窮鬼妒,貌古人只譏。達士何榮辱,閒官更是非。面無三已慍,身帶一癯歸。已度囊中法,春田春正肥。
疊前韻 其二。明代。莊昶。 峽束蒹葭帶客舟,江涵星月傍人流。悲歌絕意關人世,縱飲無錢解杖頭。海角往來都此興,心端涬溟浪誰愁。不眠猶抱閒來膝,山狎浮云水狎鷗。
李如一書癖。。沙曾達。 縱橫經(jīng)籍喜幽居,滿架琳瑯勝五車。圖著身心能闡發(fā),不同高閣飽蟫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