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
城臨巴子國,臺沒漢王宮。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
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
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白帝城懷古。唐代。陳子昂。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城臨巴子國,臺沒漢王宮。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古木生云際,歸帆出霧中。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夕陽隱沒蒼茫的江水,天色已晚,停船探問當地鄉俗土風。
城樓面臨著古代的子爵巴國,高臺乃是那湮沒的蜀漢王宮。
這荒遠地區仍屬周朝的領域,深山里至今推崇大禹的豐功。
山巖陡峭好像青青墻壁中斷,地勢險峻下臨清碧江水流通。
高大的古樹挺立在白云邊上,歸來的船帆出現在濃濃霧中。
水行的旅途一去便無限遙遠,旅客的愁思因此更無盡無窮。
白帝城:遺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為東漢初公孫述所筑。
滄江:泛指江水。
土風:鄉土歌謠或樂曲。
巴子國:古國名。
漢王宮:指永安宮,蜀漢先主劉備卒于此。
周甸:周朝甸服之國,意指周朝的領域。
禹功:指夏禹治水的功績。
青壁:青色的山壁。
古木:一作“古樹”。云際:云中。言其高遠。
坐:因為。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
2、王 嵐.陳子昂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4:72-73
這首詩當作于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陳子昂初次出蜀沿長江泛舟而下的連續行程中。
參考資料:
1、王 嵐.陳子昂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4:72-73
根據詩題,此詩應為懷古詩,其實稱之以“旅游詩”可能更恰當。此詩描寫了這位年輕的西部人第一次進入中國中心區域(雖然僅在南方邊緣)的旅程。他不斷地回顧“巴”(四川),細心地尋訪“周甸”(不包括四川),尋訪“禹功”所覆蓋的地區。他反復提到那些廣泛的地理名稱,仿佛這些名稱本身就具有某種神奇的意義。他為這些地區的歷史和古跡所傾倒。他在白帝城懷古,所緬懷的既不是歷史事件,也不是盛衰過程,而是集中于與中國文化的中心區域相聯系的古跡本身。
由懷古而產生的憂傷很容易轉換成孤獨及思鄉的情緒。與較老練詩人的修辭練習不同,陳子昂這首詩更多地與情緒的激發有關,而不是與技巧有關。他的旅行詩并不像王勃、盧照鄰、駱賓王的同類詩,而更接近李百藥的詩。詩中對句的排列比王勃、盧照鄰的詩較不板滯。他的風格離開駱賓王的風格更遠。駱賓王的懷古旅行詩用了高度矯飾的語言,即使最真誠的感情也會黯然失色,從而徹底破壞詩的情調。
陳子昂描寫自然景物的對偶句不似上官儀那樣復雜,可是在這首詩中,這些對句也一鋪到底,破壞了詩篇的流暢。此外,詩人還隱喻性地運用動詞描寫直觀景象,表現了宮廷詩的一定影響。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養疾。宋代。釋文珦。 介特無門徒,室亦如垂罄。隤然類枯株,聊以養衰病。朝來啟籬戶,落葉滿苔徑。流光遽如斯,脆質安能競。虛籟起高林,助我發長詠。
黎城至潞城作。清代。申颋。 昨夜山風急,吹葉驚客館。晨起聞雨聲,未覺妨游覽。荷笠出孤村,行行雨漸緩。山峰與云峰,出沒渾不辨。夙愛巖谷奇,今喜道路坦。高吟興悠然,委轡任山蹇。原野遍氤氳,旭日遙峰展。空濛隔疏雨,眾壑殊晦顯。山鳥高下鳴,倏見晴光滿。雨氣蒸為霞,赤焰橫絕巘。恨無良友俱,妙賞誰余道。
下皋俱樂亭扁 其十。明代。黃仲昭。 瀟灑林亭僅數椽,包羅風景迥無邊。夜來微雨兼秋至,徹骨清寒疑欲仙。
送帥從龍之睢州判官 其二。明代。區懷瑞。 君本淡宕人,儒術世光大。著書亙六合,不足當函蓋。劍霓拂斗墟,蘋日浮江介。誤膺州里選,乃課封疆最。山水傲雙騶,蹤跡同方外。簪紱過蚊虻,所性輕塵壒。虛將腐鼠嚇,對此鹓雛噦。去擁百城資,弩力千秋會。
偈。宋代。釋仲易。 一二三四五,升堂擊法鼓。蔟蔟齊上來,一一面相睹。秋色滿虛庭,秋風動寰宇。更問祖師禪,雪峰到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