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六十八。唐代。錢珝。 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哪知因為風(fēng)雨阻隔,無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嶺,云霧繚繞,那廬山深處洞窟中,也許仍有高僧在隱身棲息吧。
咫尺:形容距離極近。
匡廬:指廬山。
六朝僧:六朝時佛教盛行,廬山多有高僧居住。
此詩以“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作為開頭,隨手將題目中“江行”的意思鑲嵌在內(nèi),但沒有明說,只是從另一角度隱隱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寫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離極近。“匡廬”即指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說“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廬山腳下,卻為風(fēng)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寫出了使人發(fā)愁的“風(fēng)雨”之勢,“愁”字則透出了詩人不能領(lǐng)略名山風(fēng)光的懊惱之情。“不可登”,不僅表示了地勢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與山崖之間隔水仰望的空間關(guān)系。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即道出當時當?shù)氐奶囟▓鼍埃鹿P非常簡巧。
一般說來,描寫高山流水的詩歌,作者多從寫形或繪色方面去馳騁彩筆;此詩卻另辟蹊徑,以引人入勝的想象開拓了詩的意境:“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廬山為南朝佛教勝地,當時山中多名僧大師寄跡其間。這些往事陳跡,成了詩人聯(lián)想的紐帶。仰望高峰峻嶺,云霧繚繞,這一副奇幻莫測的景象,不能不使詩人浮想翩翩:那匡廬深處,煙霞洞窟,也許仍有六朝高僧在隱身棲息吧。此種跡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廬的神奇色彩。廬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詩人卻“只疑”佛窟高僧,可見情致的高遠和詩思的飄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極好,寫出了山色因云雨籠罩而給人的或隱或現(xiàn)的感覺,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意境“高古”的聯(lián)想。“只疑”和“猶有”之間,一開一闔,在虛幻的想象中滲入似乎真實的判斷,更顯得情趣盎然。
此詩以疑似的想象,再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蒙的云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錢珝( xǔ許),字瑞文,吳興人,吏部尚書徽之子, 錢徽之孫, 善文詞。 ...
錢珝。 錢珝( xǔ許),字瑞文,吳興人,吏部尚書徽之子, 錢徽之孫, 善文詞。
泊嘉興城北門外。元代。方回。 老病今如許,江硝豈所宜。未妨寧過計,不是故多疑。歉歲真難度,奸人或見窺。移舟入城泊,何敢強違時。
霜后紀園中草木十二絕 其六。宋代。范成大。 牡丹初剪時,已具新花眼。代謝不容發(fā),笑殺鐵門限。
謁岳武穆墓 其一。明代。岑徵。 朱戟成行馬鬣前,壟頭云氣接朱仙。椒漿不是黃龍酒,滴到泉臺也枉然。
西風(fēng)憑吊景前賢,豸繡威名著簡編。暫建朱幡辭北闕,獨乘驄馬駐南天。
擐躬甲胄平諸峒,橫槊鴻文涌百川。恩渥九重深雨露,越臺遺構(gòu)擬淩煙。
挽四世伯祖忠襄公詩。明代。毛可珍。 西風(fēng)憑吊景前賢,豸繡威名著簡編。暫建朱幡辭北闕,獨乘驄馬駐南天。擐躬甲胄平諸峒,橫槊鴻文涌百川。恩渥九重深雨露,越臺遺構(gòu)擬淩煙。
王逸塘五十生日。清代。鄭孝胥。 逸塘用世人,五十居閒地。豈無髀肉嘆,自詭時未至。時至當云何,奈此囊底智。控弦雖不發(fā),天下識猿臂。世途無萬全,欲取宜有棄。以我之下駟,當彼之上駟。一敗而兩勝,老算得深味。中年惜精爽,勿使疲人事。孫武誠難追,孰能比田忌?
和黃循齋送景正輔戶曹之夔三首。宋代。陽枋。 要路倦登臨,淵明徑好尋。卷收名利幟,揭示圣賢心。明使千家滿,霜從兩鬢侵。逃空三峽客,屬耳聽蛩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