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
四塊玉·潯陽江。元代。馬致遠。 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
送客人走的時候,正是秋日,江面凄冷。歌會彈唱著送別的曲調,讓人分外感傷。她可曾知道我在和著愁緒傾聽。月亮已掛上了天空,酒意已濃,客居的人猛然驚醒。
四塊玉:曲牌名。入“南呂宮”。小令兼用。定格句式為:三三七、七、三三三。
冷:凄冷,蕭條。
商女琵琶:此處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
和:連,連同。
酲(chéng):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濃。
醒:醒悟,覺醒。
自從《琵琶行》問世后,凡路經潯陽江的文人墨客都會情不自禁的懷念起一度貶謫江州的唐代詩人白居易,這種身臨其境的氛圍,更使久滯下僚游宦他鄉的馬致遠產生了真切的共鳴。元朝大德年間,詞人隱居之時路徑此地時懷古傷今,借他人之事悲自己之情,于是寫下了這首曲子。
參考資料:
1、關漢卿.《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第83頁
“送客時,秋江冷。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瑟瑟秋水,朗朗秋月,江濱送客,以酒餞行,歌女彈著送別的曲調,牽引出作者萬般的離愁別緒,和著愁緒傾聽著這斷腸的曲調,時問仿佛己倒流,依稀可見當年唐朝詩人白居易貶謫江州時,潯陽江頭夜送客,寫下《瑟琶行》的情景。如今作者身臨其境,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使之對此詩產生了真切的共鳴。
“客乍醒”,是小令的收尾之筆,也是整篇的高潮,雖言“客”醒,實則主人和客人都己醒來。明寫從酒中清醒過來,暗指作者從宦游生涯中醒來,產了強烈的隱歸山野之心。一個“醒”字,表明了作者的醒悟,猛然意識到自己的仕途已到此為止,再在宦海沉浮已無多大意義,只有隱歸山林,享受山村野趣,才是自己應該選擇的道路。
詞人把自己的經歷、感受融迸了對歷史往事的追思中,反映了元代知識分子沉浮宦海、郁郁不得志所產生的矛盾心情,這也是元代下層文人的普遍情緒。
本首小令懷古傷今,雖然篇幅較短,但辭句清淡,韻味悠長,與自居易的《琵琶行》一脈相通,表現出略帶憂傷的官場失意情思。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馬致遠。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偈頌二十九首。宋代。釋云。 支提不敢向人說,達磨西來有妙訣。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叱馭庵。宋代。劉克莊。 所立未如溫太真,詎宜跬步暫忘親。乃知峻坂驅車者,有愧高堂扇枕人。
次劉正之芙蓉韻三首 其三。宋代。朱熹。 微吟澤畔幾扶筇,自笑摧頹一禿翁。羞見芙蓉好顏色,且憑詩律傲西風。
觀懷素草書歌。唐代。貫休。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馀。半斜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铓里。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dg龍死。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場大戰后,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bf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數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
初夏遣悶三絕。宋代。趙伯溥。 何事東皇不暫延,祝融今日遽當權。匡床睡起渾無語,一握薰風入五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