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丹陽王氣銷,盡將豪侈謝塵囂。
衣冠不復宗唐代,父老猶能道晉朝。
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
青山不與興亡事,只共垂楊伴海潮。
京口懷古二首·其二。宋代。釋仲殊。 一昨丹陽王氣銷,盡將豪侈謝塵囂。衣冠不復宗唐代,父老猶能道晉朝。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青山不與興亡事,只共垂楊伴海潮。
丹陽郡的王氣黯然消沉,以往的豪華奢侈,興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謝化為塵。
當地的衣冠服飾已經不再是唐朝的式樣,然而父老鄉親,依然可以津津樂道東晉時期的典故事跡。
歷盡滄桑的萬歲樓邊誰在伴月吟唱,千秋橋上有人自在的吹簫。
世間興衰,桑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聳立,垂楊花開葉落,江水潮起潮落。
京口:是江蘇鎮江的古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一昨:前些日子。
丹陽:指江蘇鎮江,唐代京口為丹陽郡。
萬歲樓:相傳秦始皇在月華山(鎮江三山五嶺八大寺中的三山之一)下開鑿過放生池,叫綠水潭。晉刺史王恭在山上建了一座萬歲樓。此樓很出名,引來無數騷人墨客,成為感懷時事、去國還鄉的極佳去處。
千秋橋:東晉平北將軍王恭鎮守京口,在城樓上建造萬歲樓,下有千秋橋,寓意“千秋萬歲”,并建有樓閣式石牌坊,石拱橋橫跨漕河之上。
參考資料:
1、喜馬拉雅.京口懷古二首·其二
詩人登臨京口,追思以前京口為戰略要地,王氣非凡,孫權在此建立霸業,劉裕北伐氣吞胡虜,如今已經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感慨萬千。開篇直抒,丹陽郡的王氣黯然消沉,以往的豪華奢侈,興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謝,變成荒丘,成為塵埃。
當地的衣冠服飾已經不再是追尋唐朝的式樣,然而父老鄉親們,依然可以津津樂道東晉時期的典故事跡。
歷盡滄桑的萬歲樓邊誰在伴月吟唱,千秋橋上有人自在的吹簫。無數騷人墨客在此感懷時事。
世間興衰,物是人非,然而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唯一不變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聳立,垂楊花開葉落,江水潮起潮落,靜靜注視著人間的興衰變遷。
詩人登臨京口,登高望遠,撫今追昔,感慨良多。憶昔過往,孫吳開國建都,安邦定國,王恭建樓修橋,兵強將勇,鼎盛繁華,一派奢華;如今卻繁華不再,英雄作古,一切豪華奢侈都化為塵埃,唯余殘垣斷壁,父老鄉親們提起往事,記憶猶新,然而服飾連相近的唐代都不一樣,橋上樓邊有人吟唱吹簫,似乎在訴說著無奈,世間的滄桑變幻,令人惆悵,而唯只有青山綠樹和潮水,不管人間興衰,日復一日,相伴與共。
《京口懷古》敘述了歷史變遷,抒發詩人的人生感慨,豪放雄渾,含蓄深沉,空明灑脫,凝練雋永,意蘊深遠,回味無窮,古今對比,藝術感染力極其強烈,頗有唐詩遺風,堪稱懷古佳作。
釋仲殊,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俗姓張,名揮,仲殊其法號。嘗應進士試,不中,棄家為僧,曾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崇寧間自縊,事跡見《吳郡志》卷四二、《吳中人物志》卷一二、《棲真志》卷四。 ...
釋仲殊。 釋仲殊,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俗姓張,名揮,仲殊其法號。嘗應進士試,不中,棄家為僧,曾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崇寧間自縊,事跡見《吳郡志》卷四二、《吳中人物志》卷一二、《棲真志》卷四。
贈謝榛。明代。王世貞。 脫屣平原客,振衣燕昭臺。吾人實龍矯,白日天崔嵬。廣陸奏清商,悲風四垂來。俯仰狎世觀,一二當中懷。極厄不顧知,中介有馀諧。親者無愧親,排者任其排。蕭索一韋裳,傲睨千古才。擾擾冠蓋徒,零落青門埃。
平時兄弟間十三章四句送定叟弟之官桂林。宋代。張栻。 子行日以遠,我思日以長。政或少閒暇,書來不可忘。
答客。。潘樂樂。 一榻昏昏睡起遲,去來如夢至今疑。才回江海千重浪,又對風云百變棋。何處清寧堪著我,此生流轉為哦詩。故人莫問升沉事,地僻花深臥不知。
忍草庵度夏寄貽京王二。清代。侯文熺。 分將禪舍作書巢,補葺何妨自剪茅。客病最宜親梵夾,家貧只合薦山肴。恰逢花盡荷擎蕊,正苦林疏筍放梢。長吏任教征稅遍,傳呼應不到荒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