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肩吾于梁時,嘗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肩吾先潛難會稽,后始還家。仆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
臺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
還自會稽歌。唐代。李賀。 庾肩吾于梁時,嘗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肩吾先潛難會稽,后始還家。仆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臺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
庾肩吾在梁朝時,曾經作《宮體謠引》,用來奉命與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國勢衰敗,庾肩吾先是在會稽避難,后來才回家。我認為他一定會留下文章,現在卻沒有發現,因此作《還自會稽歌》來補寫他的悲情。
塊塊霉斑把皇宮的墻壁弄得暗黃,成群的螢蟲飛繞在梁國宮殿周旁。
他曾經是皇宮隨侍奉命作詩的寵臣,如今卻在秋寒被窩里把太子車輦夢想。
這位歸來者的鬢發,點綴有吳地的寒霜,他的身軀將與秋塘蒲草一樣衰老枯黃。
含情脈脈地辭別那京都皇宮,流亡的臣子廝守在貧困低賤的家鄉。
會(kuài)稽:在今浙江紹興。
庾肩吾:字子慎,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屬湖北)。善詩,辭采甚美。蕭綱當太子時,任東宮通事舍人。綱即位,任度支尚書。侯景叛亂,庾肩吾逃往會稽,后又轉道回家,事見《梁書》、《南史》之《庾肩吾傳》。
宮體謠引:詩篇名,今不傳。宮體,梁蕭綱喜作艷詩,以宮中女子為題材,大家仿效之,漸成風氣,時稱“宮體”。
應和皇子:奉命與皇子唱和詩歌。皇子,指蕭綱,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為晉安王。
國勢淪敗:這里指侯景叛亂,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國勢,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詩》作“國世”。
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宮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溫和芳香。
濕螢:螢生于潮濕的地方,故名。
臺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梁朝臺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應教:臣子與諸位王子唱和詩作,稱為“應教”。
銅輦:太子所乘坐的車。
塘蒲:一作“蒲塘”。
金魚:宮門上魚形鎖鑰。此處代指皇宮。
羈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員。迍(zhūn)賤: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難,處于賤辱的地位。迍,通“屯”。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32-334
3、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8-10
關于此詩的創作背景學界存有爭議。錢仲聯認為此詩創作時間為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時李賀十六歲。而朱自清在《李賀年譜》中把這首詩大體定為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賀時為二十四歲)李賀以病辭奉禮郎,回到故鄉昌谷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32-334
3、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8-10
詩前小序,交代詩人為庾肩吾補作《宮體謠引》的緣由,說明詩篇抒寫庾肩吾“潛難會稽”后的悲傷感受。
詩的開頭兩句描寫宮廷荒涼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經發黃,成為野粉,宮殿里飛滿濕螢,已經荒廢,一派凄涼景象,正是“國勢淪敗”的藝術寫照。三四句夢憶東宮生活,我本是臺城里和皇子唱和詩歌的人,現在秋夜里還常夢見太子的車輦。詩的后半首,敘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況,表達出甘守屯賤的意愿。“吳霜”,應會稽地望,“塘蒲”,點身已衰老,回想起離開宮門時,依戀不舍,懷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難貧賤,“心如砥柱”,絕不變心。全詩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間。
詩人探尋梁代庾肩吾的前事,應是嘆恨那些曾任東宮官而后遭貶斥的人。詩人生活的時代,曾震驚朝野而備受大家關注的事件,便是永貞革新,革新運動參與者之中,確有人曾任太子李誦的東宮官。詩人嘆恨他們事業受挫敗,命運困厄,不勝感傷,便運用“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的詩句,抒發悲嘆他們不幸遭際的情思。詩人不能無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從而形成長吉詩詭異獨特的風貌。
杜牧為李賀詩集作敘,以此詩與《金銅仙人辭漢歌》為例,贊嘆道:“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道者。”這篇敘是詮解《還自會稽歌》的指導思想。李賀能從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潛難會稽”這件在別人看來極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個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剛勁之氣的“羈臣”形象,并借以抒發了自己對世事多變的感傷和困頓潦倒中的悲憤之情,構思新穎,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賀的這類詩作譽之為“古今未嘗經道者”,評價是很高的。杜牧在敘中還說:“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但結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賀的身世,還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這首詩寫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說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繼承了宮體詩的傳統,也不能據此詩而說李賀對宮體詩作者的懷念和向往。李賀不過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處境,來抒發自己的憂憤罷了。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華、若昭、若倫、若。唐代。王建。 五女誓終養,貞孝內自持。兔絲自縈紆,不上青松枝。晨昏在親傍,閑則讀書詩。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少年絕音華,貴絕父母詞。素釵垂兩髦,短窄古時衣。行成聞四方,征詔環珮隨。同時入皇宮,聯影步玉墀。鄉中尚其風,重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將此為女師。
贈覺師。宋代。沈遼。 我昔乘興游荊溪,數訪道人溪水西。道人飄然舍我去,有如白云謝污泥。我來云間亦未久,惠然相顧攜枯藜。時人莫將老相識,解空第一須菩提。
此地求沿革,當年本合并。林嵐陪禁近,詞廟仰勛名。
水榭分還壯,云廊改更清。諸公齊努力,誰得似桐城。
暮春以事詣圓明園趨公既罷因覽西郊形勝最后過澄懷園和內直友人春晚退直詩 其六。清代。龔自珍。 此地求沿革,當年本合并。林嵐陪禁近,詞廟仰勛名。水榭分還壯,云廊改更清。諸公齊努力,誰得似桐城。
粵臺懷古四首分韻得幽字 其三。明代。黃佐。 對酒煙霞晚,裁詩天地秋。坐聞松籟迥,行愛桂巖幽。大澤龍蛇遠,荒臺鹿豕游。向來南海尉,辛苦事嬴劉。
早春游沔陽舟發漢上口占。清代。張問陶。 客里重為客,饑來百事非。一舟如許大,三匝竟何依。欲死悲囊粟,無才負布衣。春鷗吾愧汝,清遠背人飛。
瞻嶧亭次歐陽圭齋先生韻。明代。謝肅。 黃棟河西一草亭,嶧山相對兩峰青。云浮魯觀無今古,石刻秦文似日星。游子臨流方嘆逝,醉翁行路巳勞形。亦知仁者偏多壽,何必丹丘住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