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
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
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覽鏡書懷。唐代。李白。 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得道便無所謂古今,失道終不免會衰老。
自照自笑鏡中之人,滿頭白發就像霜草。
捫心空自嘆息,我的形影為何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會贊成商山四皓。
⑴“桃李”句: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結滿果實,自然會有人來采摘,樹下也會因此踩出一條路來。
⑵南山皓:即商山四皓。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皓。”王琦注:“南山皓,謂漢之四皓。四皓在秦時始入藍田山,后又入地肺山,漢時匿終南山。”《高士傳》:四皓者,皆河內織人也,或在汲。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里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暴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透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而肆志。”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侍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據詩中“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句意來看,此詩當為李白暮年之作。詹锳先生《李白詩文系年》等書將此詩系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此詩共八句,可分三個部分:發端——覽鏡——書懷。
開頭兩句為第一部分。開篇不直接入題,也無驚人之語,甚至有些過于平靜,出人意外。似乎詩人是在漫不經心地講述一個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長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轉眼就會走向生命的最后歷程。這兩句詩看似對道教的肯定,實則是對道教的挖苦。全詩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詩人緊扣開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為例證,寫覽鏡之所見;深深的自嘲和自責,形成對報國無門、濟世無路的現實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從來崇尚道教,理應是“得到”之人,可是到頭來,依然“白發如霜草”。“自笑”一句舉重若輕,接法飄逸,可以說是對自己迷信道教的徹底否定。“空”“何”二字寫盡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極端痛苦。“自笑”“捫心”“嘆息”“問影”幾個連續動作則把詩人覽鏡時的心理活動、外貌特征和神態舉止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儼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備的自畫像。
最后兩句為第三部分。詩人活用了兩個典故。詩人變“桃李不言”為“桃李竟何言”,是憤激之辭:我縱有才能,卻沒有施展的機會,又有什么可說的呢?詩人贊賞“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樣,能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余熱。兩個典故的活用,寫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劇結局,反映了詩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強信念、對邪惡勢力的殊死抗爭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熱情。
全詩通篇并無華麗詞句,而僅僅是以議論為主,間以聲、色、形、態的逼真刻畫,實在而不板滯,悲愴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徹;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處,全在于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內涵。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善權即事十首 其三。宋代。李綱。 雪著溪山澹復濃,行舟疑在玉壺中。云藏半嶺深難見,冰塞長川邈未通。賴有僧房容假榻,未應塵跡嘆飄蓬。勞生夢幻成何事,萬古閑愁一笑空。
游白鹿洞書院。。項安世。 晦翁一別遂千秋,跨鹿乘云何處游。人隨流水去不返,名與好山空自留。峰巒楫楫田園凈,藤剌深深磴道幽。寶匣塵生弦索斷,遺音重撫淚雙流。
和亶甫夜字。宋代。彭汝礪。 雪輕不自持,風急更相借。仙人集蓬島,鴻鵠云中下。飛騰障空虛,細碎穿隙罅。光明入幽室,晃耀不知夜。苦寒為公飲,酒盡解貂貰。盤蔬起鄉思,披綿問鵝鲊。浮生夙何緣,今昔同官舍。才調稍迫促,每羨公優暇。草玄入幽微,曾不解嘲罵。文衡委輕重,事亦宗伯亞。我愚實未稱,得友還自詫。兩驂萬里心,雙璧連城價。塵土難淹留,云霄看高跨。
田家謠。宋代。釋文珦。 東坡粟已黃,西疇稻堪獲。農家慶豐年,茅茨舉杯酌。復喜官家用賢相,奮發天威去元惡。詔收寬徭榜村路,悍吏不來雞犬樂。兒音牧牛舍牛擺,翁媼賽神聽神語。飲則兮福鄉土,五日一風十日雨,萬歲千秋戴明主。
送靈江住金華講院。宋代。釋行海。 七里灘頭問去律,嶄巖漁石蘚花春。自從一別劉文叔,直到如今少故人。
與沈五官李提點飲酒席間作七首。宋代。釋道濟。 昔日曾聞李謫仙,飲酒一斗詩百篇。感君慨賜無慳吝,貧衲保嘗出口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