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頃蓬壺,夢中昨夜扁舟去。縈回島嶼,中有舟行路。
波上樓臺,波底層層俯。何人住?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
點絳唇·萬頃蓬壺。清代。王國維。 萬頃蓬壺,夢中昨夜扁舟去。縈回島嶼,中有舟行路。波上樓臺,波底層層俯。何人住?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
萬里飄渺的蓬萊,在夢里我坐一葉扁舟而去。在那仙山島嶼中盤桓找尋神仙。其中必有到達仙山的道路。
海面上倒映著神山仙閣,隨波而顯得層層疊疊的。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鋸剖開一樣,連系舟的地方都沒有。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蓬壺:即蓬萊。
縈回:盤旋往復。
層層俯:樓臺之水中倒影。
斷崖:陡峭的山崖。
停橈[ráo]處:可以停船登岸之處。
參考資料:
1、葉嘉瑩.王國維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46-49
此詞作于1905年,當時正處于中國新舊交替的時刻,國內的知識分子們渴望開辟未來,但又不得其門而入,王國維也像這些知識分子一樣感到迷茫和無助,所以就把這種迷茫寄托于夢境與仙境之中抒發出來。
參考資料:
1、王傳臚.王國維與人間詞[J].四川:四川大學學報,2002:9(5)
王國維的這首《點絳唇》詞借夢中尋仙,來表達內心的彷徨與焦慮。
王國維這首詞,就是以紀夢的方式寫對蓬萊神山的追求。“萬頃蓬壺,夢中昨夜扁舟去”雖然只是簡單的敘述,但字里行間已有一種比較強烈的感發。“蓬壺”已經是無數前人歷盡千辛萬苦也難以長到的仙島,“萬頃”又是一個茫茫無邊的廣大區域;而“夢中昨夜”是多么短暫倉促,“扁舟”又是多么渺小輕微。這是遠大、艱難,與倉促、簡陋之間的對比,就突出了人的意志之堅強與實力之薄弱。“索回島嶼。中有舟行路”是已經進入神山海域,在群島之間穿行,目標近在咫尺。這兩句,讓人感受到一種經過千難萬險之后終于接近目的地的興奮和對繼續有新發現的渴望。
“波上樓臺,波底層層俯”就是新的發現,這是寫神山仙閣及其水中的倒影。這首詞寫層層樓倒立于水中,又多了一種光怪迷離的感受。這種感受,與夢的環境是相合的。“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就像用一把天工開物的大鋸把高山縱向鋸開的剖面,那么陡峭那么光滑,不要說向上攀登,就是一個可以系纜停船的地方都找不到。所謂“天道幽遠難求”,從希望到失望,從堅持到困惑,雖說只是一個夢,但它寫出了一個追求者在追求探索的道路中真實的心理歷程。
這首小詞就以紀夢和游仙的方式表現了這種可望而不可及,內心的痛苦與焦慮。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
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五月八日敝宅修會得春字。明代。湛若水。 盛夏郁郁苦炎氛,諸公一來滿座春。翠筱炊煙浮雜俎,腐儒粗糲薦香蘋。酒行未幾起者半,會合況豈由乎人。欲托長歌歌不足,金蘭為我盡殷勤。
道無情。。尹志平。 九九嚴凝冰結。山后朔風凜冽。西去意如何。***。道友一聲珍重。慎勿使他心動。志氣要平和。道無魔。
百法庵次載叔韻 其二。宋代。韓淲。 日遲無處著詩狂,寄傲僧窗小小房。一陣楊花風澹蕩,試回清夢到池塘。
春夢軒,為江西按察司書吏張永年贈別。元代。張昱。 百年妄引幾曾停,看取池塘草又生。蝶戲落花真自適,鶯啼深院欲誰驚?盧郎此去應如愿,宋玉從來最有情。一枕好風吹酒覺,不愁春夢不分明。
次韻良佐歇心歌三首。宋代。陶夢桂。 一生受用燕營窠,百歲光陰馬駐坡。晚境喜無干己事,故人遠寄歇心歌。君開經卷塵緣了,我辟山林詩料多。得句卻愁成綺語,何如一意向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