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登隴首,東望不見家。
關樹抽紫葉,塞草發青芽。
昆明當欲滿,葡萄應作花。
流淚對漢使,因書寄狹斜。
有所思。南北朝。沈約。 西征登隴首,東望不見家。關樹抽紫葉,塞草發青芽。昆明當欲滿,葡萄應作花。流淚對漢使,因書寄狹斜。
西征登上大隴山頭,往東眺望看不見故鄉。
邊關樹木抽出紫葉,塞外小草發出青芽。
昆明春水當已漲滿,葡萄也該已經開花。
對著漢使熱淚長流,請把捎信寄往長安的曲巷里頭。
有所思:屬樂府古辭鼓吹曲。
隴(lǒng)首:今陜西隴城縣有大隴山曰“隴首”。
關樹:邊關的樹木。
昆明:長安附近有昆明池,武帝時造成。春能積雪,江湖水滿。
作花:開花。
因書:捎去書信。 狹邪:長安的街道,代指故鄉。
《有所思》原是樂府《鼓吹曲辭·漢饒歌》十八曲之一,寫一個女子決意要與負心郎斷絕關系而又難下決心的復雜而悲傷的心情。南朝齊永明初年,沈約也以“有所思”為題作詩,以與其他詩人所作的“有所思”相與唱和。
參考資料:
1、賀新輝.古詩鑒賞辭典(中):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1055-1056頁
2、匡扶.甘肅歷代詩文詞曲鑒賞辭典: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39頁
這是一首和詩,劉繪、蕭衍所作的和詩主旨均為一般男女相思之作。劉繪“佳人不相見,明月空在帷”托意思婦,蕭衍“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也是思念良人之作。而這首詩特點在于寫征人思家情緒,并描繪了邊塞風光。
首兩句“西征登隴首,東望不見家”。隴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遠征在外,登大隴山東望而見不到故鄉的情景,領起全篇。三、四句承接“望”字,東望不見家,見到的是邊關景物,塞上風光:草木抽葉發芽,意味著時序變換,春到人間,紫葉、青芽,色彩新美。邊地異域風物變換觸動征人的鄉思。五、六兩句,用設想推開出去,宕出故鄉景象來:“昆明當欲滿,蒲萄應作花。”春天到來,冰融雪化,江湖水滿,征人想象故鄉當是春池水滿,景色宜人,比起關塞來另是一種風光。內地比邊塞暖和,引進的葡萄該已開花。那葡萄開花的庭院里,居住著眷念邊塞的親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本是虛寫之筆卻如此具體親切。最后兩句“流淚對漢使,因書寄狹邪。”正在急切思念家園的時候,見到朝中派來的使者,不禁熱淚長流,請他捎去深情的書信,轉達到我那望不見的家園。
全詩起承轉合,章法嚴謹,情景相融。虛實并舉,文辭精拔;韻律和諧。唐封演《聞見錄》載:“周顳好為韻語,因此切字皆有平上去入之異,永明中,沈約文辭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聲譜。時王融、劉繪、范云之徒,恭而扇之,由是遠近文字,轉相祖述,而聲韻之道大行。”這首詩正屬于永明年間出現的佳作,所謂永明體詩歌。音調之美是永明體詩歌的首要條件,沈約言:“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為文。”如果以浮聲理解為平聲,切響理解為仄聲的話,此詩所有詩句均做到了“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如首兩句“平平平上上,平去入去平”,四聲變化有節,發音輕重協調,若第九字“見”為平聲,則完全符律句要求。從句法結構上看,中兩聯已是對句,若在聲律上稍作調整,就與五言律體無異。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秋日雜興。宋代。敖陶孫。 陣云起西北,中原暗黃塵。豈無匡時算,無路不得陳。書生亦過計,夜夜占天文。匣劍似識時,中宵啞然鳴。我亦發悲歌,沾衣涕從橫。
秋懷次韻晁應之三首。宋代。張耒。 木落晚風急,宵涼侵暑衣。有期惟向老,無計未成歸。只益顛毛脫,還從髀骨肥。感時仍吊古,回首意多違。
送王正仲長。宋代。梅堯臣。 汴渠溯復沿,自可見遲速。來時遲有糧,去恨速無谷。有糧安計程,無谷不遑宿。霜高萬物枯,源水縮溪谷。黃流半泥沙,勢淺見蹙澳。千里東歸船,何日下清瀆。澹澹風雨寒,長汀嚎雁鶩。將投孤戍遠,四顧危檣獨。強語慰妻孥,多虞賴僮仆。到家秫已收,綴樹橘始熟。折腰無慚陶,懷遺焉愧陸。我方羨子行,送望不移目。
西城晚眺。。黃克晦。 薄暮登城暑氣微,風含睥睨欲沾衣。青山滿目慚高隱,白發盈頭愛落暉。水帶平蕪雙鳥下,云連遠寺一僧歸。深杯未覺黃昏盡,漁火遙生垂釣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