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
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和孫明府懷舊山。唐代。雍陶。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五柳先生陶淵明本來就是山村田園的隱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為官場所羈絆。
秋天來臨的時候看見月亮就會更加思鄉,倒不如成全了白鷴,打開鳥籠讓它回到家鄉。
明府:唐人稱縣令為明府。
五柳先生:晉陶潛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遂自號五柳先生。
白鷴:鳥名,似山雞而白色,產于我國南方。
前兩句以著名的隱士和詩人陶淵明比擬孫明府。陶淵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樹,因此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經一度出任彭澤縣令,因為不習慣于遵守官場禮節,厭倦世俗禮法,很快就辭官歸隱了。這兩句表面上是寫五柳先生的生平境況,實際上作者卻只是靈活地運用了陶淵明這個典故,暗指孫某之出任明府,也不過是偶然的事,終究還是會如陶淵明一樣,棄官歸隱的。
第三句寫其見月思歸,月掛中天,千里可共,故對月而思異地或家鄉的月下親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個“秋”字點明了創作詩篇時的時間,讓人立刻就聯想到了中秋節,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中秋節的月亮更是代表著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學中,月亮已成為一個傳統的意象,象征著親人團聚,家庭團圓,這種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節尤為突出。在前面讀過的許多詩中,已經屢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與之相比,這一句乃是平淡無奇的常語,但接以末句,則成為點睛之妙。由于自己思鄉,起而開籠放鳥,構思出人意外。這就連平淡無奇的上句也顯得非如此寫不可了,若不是見月思鄉,怎么又能聯想到白鷴了,所以說,上句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堅實的鋪墊,這一拙一巧,對比鮮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創作的深厚功力。白鷴關在籠中,孤單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鄉,想到白鷴之寂寞。萬物皆有歸宿,生靈都有真情,既然自己與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團聚,何不成全其他生靈回歸故鄉呢。這里寫孫某對白鷴的同情,為它設身處地著想,事實上卻是以物喻人,“放白鷴”這一件小事,卻暗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便是作者對孫某的同情,這一層意思從孫某所作的《懷舊山》詩中可知,從作者創作的意圖亦可知,這層意思,在此得到了升華。第二層,便是作者對自己的同情,詩人的眼淚,一半為所寫的對象而流,另一半則是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羈旅他鄉,思鄉之情猶盛,作者又何嘗不想做一只白鷴,回到自己的家鄉,與親人團聚呢?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
雍陶。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宿宛陵書院。明代。程敏政。 自從刪述來,詩道幾更變。騷些無遺聲,漢魏起群彥。謝絕及宋沈,入眼已蔥茜。頹波日東馳,李杜出而殿。當時多渾成,豈必事精鍊。云胡倡唐音,趍者若郵傳。坐令詩道衰,花月動相眩。千載宛陵翁,惟我獨歆羨。翁詞最古雅,翁才亦豐贍。一代吟壇中,張主力不勌。遂使天地間,留此中興卷。如何近代子,落落寡稱善。紛紜較唐宋,甄取失良賤。無乃久浸淫,曾靡得真見。渺渺歲將夕,南來宛陵縣。頓首升翁堂,松竹猶眷眷。感慨撫陳跡,江水一再奠。我心夙景仰,我學誠襪線。上想三百篇,斯境復誰薦。
夢園菊離離起而有感。明代。佘翔。 白水塘邊舊草萊,十年三徑鎖蒼苔。寒花解得人歸意,昨夜分明入夢來。
題皇雩山圖。。宋孝宗。 仙鵝飛去是何年,靈跡猶存古嶺邊。藤老龍蟠疑護法,山幽禽語是逃禪。水攀古木身忘倦,口吸香泉骨欲仙。鄰叟不知唐世遠,猶言謝母舊因緣。
贈王別駕時署縣有薦。明代。盧龍云。 才名共仰三川舊,治行咸推百粵先。郡以分猷看展驥,邑緣試劇待烹鮮。霜含白簡俱稱最,春滿黃堂各頌賢。珍重佩刀酬解贈,君家元沐主恩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