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瑤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詩長簡。想初襞苔箋,旋揮翠管紅窗畔。漸玉箸、銀鉤滿。
錦囊收,犀軸卷。常珍重、小齋吟玩。更寶若珠璣,置之懷袖時時看。似頻見、千嬌面。
鳳銜杯·有美瑤卿能染翰。宋代。柳永。 有美瑤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詩長簡。想初襞苔箋,旋揮翠管紅窗畔。漸玉箸、銀鉤滿。錦囊收,犀軸卷。常珍重、小齋吟玩。更寶若珠璣,置之懷袖時時看。似頻見、千嬌面。
美麗的瑤卿是位能詩能文的才女,從千里之外寄來了一首小詩,一封長信??戳诉@封信和小詩,眼前不由得呈現出她剛折紙準備書寫時的樣子。她在紅紅的小軒窗邊,揮動翠管,不一會兒就寫好了,不管是小篆還是草書,都寫得恰到好處,或筆力遒勁,或筆姿優美。
我把它們用錦囊收起,用犀軸卷起,很珍視它,經常在書房里欣賞把玩。更把她的書信看成珠玉一樣珍貴,常常放在懷中,衣袖中,不時地看一看,每次看見書信,就像看到她千嬌百媚的容顏一般。
鳳銜杯:詞牌名,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雙調五十六字,上片四句四仄韻,下片五句四仄韻。雙調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
瑤卿:神話傳說中王母的侍女,貌甚美,此處指代柳永之妻。
染翰:寫字作詩。
襞(bì):裁紙。
苔箋(jiān):用苔紙制成的小箋。
翠管:毛筆,因筆桿以玉制成,故稱翠管。
玉箸(zhù)、銀鉤:分別指篆書和草書,此處虛指書法。
犀軸:犀角做的軸,用于書畫裝裱。
參考資料:
1、李建龍.中國金榜百家經典·第5卷: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2年:第271頁
柳永一生流連坊曲,出人歌樓妓館,由于仕途失意,與妓女關系非常密切。《樂章集》中有不少詠妓、懷的篇什,其中也不乏感情真摯的詞作。這首《鳳銜杯》就是詞人寫給歌妓的小詞,表現為對一位美妓翰墨才情的賞愛。
參考資料:
1、顧之京 姚守梅 耿小博編著 葉嘉瑩主編 母庚才 顧之京副主編,柳永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5年01月第1版,第66頁
詞中贊美的紅顏知己瑤卿,有著其他歌伎所不具備的才能。她能詩能文,書法秀麗道勁,在柳永遠游吳越之時,她寫贈小詩和長信,使詞人深感欣慰而倍加珍惜,時時展讀,懷想其人,和她有著很深的知己之交。
上片“有美瑤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詩長簡”,以記敘的方式介紹瑤卿的才能和她在千里之外寄來書簡的事實?,幥溥@位美人有文學方面的才華,她從千里之外的京城,特意向“我”寄來親筆書寫的小詩和長信?!跋氤豸盘{,旋揮翠管紅窗畔。”由贊美她的才華而想象她濡毫揮寫的神志。這兩句以細節的刻畫,表現出瑤卿在寫書簡時專注雅靜的神情,表現出一種文靜和聰慧之美。她折疊好淡綠的箋紙,在朱窗之下揮運翠玉之管,筆勢飛動,字如珠璣?!皾u玉箸、銀鉤滿”兩句形容她的書法,她寫的字體是玉箸小篆,行筆勻均沉穩而筆畫道勁豐滿。虛詞“漸”表現出運筆的特點,“滿”字則形容出筆畫的充實勁健。
下片轉換角度,寫詞人對瑤卿所贈書簡的珍愛,表達對她的贊賞與想念之情。“錦囊收,犀軸卷”,詞人將她的書作用錦囊收存,用犀角的軸頭裝裱,可見其珍視和寶愛?!俺U渲亍⑿↓S吟玩”,經常懷著珍重的心情,在書齋之中展視吟賞,把玩不已?!案鼘毴糁榄^,置之懷袖時時看?!北惹皟删涓M一步,小齋吟玩還不能盡興,更是將它當作珠玉寶貝一樣看待,經常帶在身上,藏之懷袖,不時地拿出來欣賞,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八祁l見、干嬌面”,詞人睹物思人,每看一回她的手書筆跡,就是對她的一回懷想和思念。
古人云“書為心畫,言為心聲”,凝聚著瑤卿情意,表露出她的蘭心蕙質的“小詩長簡”,是詞人與她展開心靈對話的絕佳媒介??上У氖?,詞人并沒有在作品中引用過瑤卿的詩句,也沒有在其他作品中對瑤卿有過稍為詳細的交代,以致使瑤卿成為了一個模糊的影子,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泊嘉興城北門外。元代。方回。 老病今如許,江硝豈所宜。未妨寧過計,不是故多疑。歉歲真難度,奸人或見窺。移舟入城泊,何敢強違時。
西興渡口雪。宋代。蘇泂。 岸側枯楊臥玉龍,卸殘鱗甲趁天風。明年更作垂垂綠,會率鶯花入漢宮。
閑事雜題 其三。明代。王彥泓。 掠鬢初齊側眼看,紅棉新拭鏡光寒。斜回雪頸些些見,貝齒畏痕恰惱歡。
寄遠曲二首 其一。明代。宗臣。 秦塞君校筆,章臺妾倚欄。雁書何寂寞,龍劍有艱難。烽燧春華暮,琵琶曉淚寒。自知容色落,不忍對花看。
贈顏君。清代。屈大均。 復圣之子孫,大宗在曲阜。峨峨司勛郎,與我知交久。曩者游西秦,聲詩相可否。黃河石華魚,華陰槐曲酒。風俗愛宗周,酣歌亦擊缶。洋洋風雅篇,正變無不有。夫子昔刪詩,先師嘗左右。三百所弦歌,琴聲滿窗牖。龜山與猗蘭,二操亦在手。子孫被流風,德性嘗敦厚。世為魯大夫,文獻十而九。宗器多圭璋,孔氏稱甥舅。光祿善五言,人誦秋胡婦。遺響在黃門,一賦如瓊玖。司勛正始聲,比興無其偶。賦詩存諷諫,美刺絕不茍。君也為哲兄,塤篪如一口。陋巷有神靈,文章作淵藪。分支去溫陵,禮樂遙遵守。閩海接泗沂,先學相師授。公本濟世才,輝映桃陵后。為政歷朔南,聲教先孝友。含吐黃鐘音,中和以自壽。復圣乃春生,一陽為物母。以配復初爻,龍潛未見首。元氣在素王,司徒能多取。公也益含弘,光大庶無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