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及第后寄長安故人。唐代。杜牧。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放榜的時候,洛陽的花兒還未綻開,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騎馬向長安進發。
關中的少年朋友們,你們多準備美酒吧,我們很快就會把春色帶進關內來。
東都:唐代以洛陽為東都。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春的科舉考試在此舉行。
三十三人:指這一年進士科登第共三十三人。
秦地:指今陜西一帶。此代指唐京城長安。
釀酒:一作“辦酒”。
春色:既指春光,又指通過吏部關試的喜訊。唐時進士及第后,必須過吏部關試,方取得入仕資格。
關:這里同時指關試和函谷關。
參考資料:
1、吳在慶撰.杜牧詩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20
唐太宗太和二年(828年),杜牧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就在這一年中了第五名進士,當時他才26歲。唐代科舉制度,及第的進士還要到吏部參加另一次考試——關試,錄取后才能得到官職,因此杜牧中進士后立即赴長安準備關試,這時他寫了這首七言絕句。
參考資料:
1、趙潤會,呂文龍,呂水琦,姚愛萍編著.少兒唐詩故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03月:191-192
大和二年這次考進士在東都洛陽舉行,一共錄取了三十三人,所以首句說“東都放榜”,次句說“三十三人”。唐代考進士在正月,二月放榜,洛陽花還未開,所以“放榜未花開”??贾械娜税磻T例要騎馬游行,以示榮耀,所以三十三人都“走馬回”?!白唏R回”,就是孟郊《登科后》詩中所寫“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意思,但孟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杜詩里此時的洛陽卻連花還未開。洛陽花在唐詩中多指牡丹,二月的時候牡丹自然沒開,至于別的花,恐怕還不在詩人的眼中?!拔椿ㄩ_”將情緒稍作壓抑,為三、四句蓄勢。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人關來。”“秦地少年”指的就是題目中的“長安故人”?!瓣P”和“春色”此處都有雙關意。“關”既指潼關,也指關試。潼關是從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路。進士及第后稱為“新及第進士”,還要到長安吏部去應關試,通過后才能做官,雁塔題名、曲江宴等也都要在關試之后。杜牧要到長安去應關試,因此“關”便雙關潼關與關試。通過關試,登記人選,謂之春關。唐御史中丞韓儀有個朋友要考關試,他做了一首《知聞近過關試儀》詩:“短行納了付三銓,休把新銜惱必先。今日便稱前進士,好留春色與明年?!彼浴按荷奔戎复笞匀坏拇荷?,也指順利通過關試。“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人關來?!币馑际菄诟琅笥褌兌鄿蕚渚?,因為他已經要經潼關到長安,馬上就能通過關試,帶來無盡春色了。這是志在必得,讓朋友們提前準備為他慶祝的意思。
東都“未花開”,詩人卻自信已帶將春色人關來,一派意氣風發的瀟灑豪情,可見詩人的自我期許之高。杜牧家學淵源,“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庇肿杂浊趯W,抱負遠大,眼界奇高,“于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無不精通于心。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卷二十五中評論:“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劃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牧之后,詩人擅經國譽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鼻迦嫱Q他為“唐長慶以后第一人”,才略不在賈誼之下??梢姸拍恋淖孕挪皇强裢怯凶陨韺嵙ψ霰U系?。
杜牧到長安之后恰好趕上制舉。唐朝科舉分??坪椭婆e。??泼磕昱e行,包括明經、進士等數十種科目,制舉是用以選拔非常之才的特殊考試,不是每年都有,而是臨時設置,由皇帝親自主持。杜牧在大和二年三月考中了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在同一年中接連進士及第、制策登科,這是很難得的。杜牧在《贈終南蘭若僧》一詩中寫:“兩枝仙桂一時芳?!敝傅木褪沁@件事。孟榮《本事詩》中說他:“弱冠成名...制策登科,名振京邑。”結合杜牧的出色成績,他在此詩中所表現出的高昂志氣,就更好理解了。劉熙載在《藝概》卷二中說杜牧的詩“雄姿英發”“無窠白”,杜牧不僅是詩文雄姿英發,不落窠白,人亦如詩,英姿俊爽,俊邁不羈,千載之下,猶令人想往其風采。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籌邊堂。宋代。梁介。 籌邊無它長,幸此歲有秋。吏無打門宣,民無失業憂。史君來此邦,不但肉食謀。有言天命之,為汝消窮愁。夷蜑及生齒,各異風馬牛。一醉堂上樽,莫運機與籌。
歸義云松禪師敕封郎官寄贈。明代。于慎行。 如何塵外侶,亦受世間名。佛果修無漏,官階號不更。紫衣宮錦制,丹誥法音迎。為問酬恩地,朝朝梵誦聲。
中秋玩月崇真萬壽宮。元代。張翥。 西風吹月出云端,松柏流光繞石壇。上國山河天廣大,仙家樓觀夜高寒。似聞玉杵鳴玄兔,疑有瑤笙下翠鸞。只把酒杯供醉賞,不知零露滿金盤。
白髭嘆。明代。王鏊。 我年三十九,白髭有一莖。當時初見之,妻子殊為驚。今年四十二,白者日益多。朝來明鏡中,對之不復嗟。人生天地間,老去會不免。猶勝嚴終輩,終身不得見。
過福禪師蘭若。唐代。王維。 巖壑轉微徑,云林隱法堂。羽人飛奏樂,天女跪焚香。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
次韻監試潼川提刑張兵部有懷家山木犀。宋代。魏了翁。 形安宇泰即吾鄉,花解隨人到處黃。何事歸心起張翰,有來妙語出君房。榮枯境里自殊觀,造化機中無別香。不見儋州安樂法,隨花隨客作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