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發生春為宗,盛德在木斗建東。
東方歲星大明宮,南山喜氣搖晴空。
望云五等舞萬玉,獻壽一聲出千峰。
文昌隨彩禮樂正,太平下直旌旗紅。
師曠應律調黃鐘,王良運策調時龍。
玄冥無事歸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宮。
九韶九變五聲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樂無窮,廣成彭祖為三公。
元日早朝行。唐代。鮑防。 乾元發生春為宗,盛德在木斗建東。東方歲星大明宮,南山喜氣搖晴空。望云五等舞萬玉,獻壽一聲出千峰。文昌隨彩禮樂正,太平下直旌旗紅。師曠應律調黃鐘,王良運策調時龍。玄冥無事歸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宮。九韶九變五聲里,四方四友一身中。天何言哉樂無窮,廣成彭祖為三公。野臣潛隨擊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君主朝堂上會見百官,稱之為臨朝視事,百官朝見皇帝,向皇帝奏事稱之為上朝。上朝對于百官來說,是他們每日的第一件大事。
當長安郊野曙色才分的時候,大明宮里的鐘聲就響徹長安上空了,鐘聲告訴散居在各街坊的百官們,朝見皇帝的時候到了。待到百官趕到蓬萊宮,鐘聲仍然響徹云霄。宮殿的大門雖已開啟,又依稀聽見宮里“雞人“報曉的聲音,說明皇帝本人也已起身,要與百官們相會于朝堂上。
百官上朝,唐詩中也有說以“鼓聲“為號令的。李賀《官街鼓》詩中說:“曉聲隆隆催轉日,暮聲隆隆呼月出。“王琦注:“《唐書》:“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其制蓋始于馬周。舊制:京城內金吾昏曉傳呼,以戒行者。周上書令金吾每街隅懸鼓,夜擊以止行李,以備竊盜,時人呼曰鼓,公私便焉。”可見置于街坊的鼓,當日暮、凌晨時敲響,主要用于警戒以防盜賊,也兼有報時的作用,以啟坊門。原與百官上朝無關,但百官可以據鼓聲判斷時辰,所以唐詩中寫到早朝的詩,多寫鐘聲,也有鐘鼓一齊寫到的。
“官街鼓“凌晨“五更二點“敲起,相當于今日的早上五時左右。古代天子講究“勤政“,所謂謂“夙興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上朝的百官們當然更要早起,因為他們散居于長安各街坊,距上朝的宮殿還有相當遠的一段路程。《明皇雜錄》:“五鼓初起,列火滿門,將欲趨朝,軒蓋如市。”是曉色朦朧中百官上朝的真實寫照。
唐時帝王每日都要臨朝視事。《唐會要》引《儀制令》:“諸在京文武官員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參。“《唐會要》又載:“貞觀十三年十月三日,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奏:'天下太平,萬幾事簡,請三日一臨朝。'詔許之。至二十三年(649年)九月十一日,太尉(長孫)無忌等奏請視朝,坐日,上(高宗)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擁滯眾務,自今以后每日常坐。““每日常坐“即謂之“常朝“,是漢以來留下的遺制,唐代帝王大都是嚴格遵守的,房玄齡的“天下太平,萬幾事簡“,要求太宗改為三日一臨朝視事,幾乎可以看作是佞言,所以高宗即位之初(高宗即位于貞觀二十三年六月),為表示勤政,即恢復舊制。到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詔:“來月一日,太極殿受朝。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極殿視事,朔望朝,即永為常式。““受朝。即受朝賀,是在朔望日(每月初與每月中)皇帝會見在京所有官員規模更大、儀式更隆重的活動;“視事“即“每日常參“、“每日常坐“,是皇帝會見五品以上“常參官“的日常事務。高宗即位始兩年,即廢務荒政,自壞體例,改“每日常參“為“五日一度“了。至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三月,長孫無忌又奏請“隔日視事“;武則天時,敕“每十日一朝“,受到左臺侍御史盧懷慎的批評。自玄宗以后,皇帝的“每日常坐“,雖然也偶有更改,但基本維持“每日常坐“的舊制。興慶宮里有勤政務本樓,即有以勤于政事、勵精圖治自勉的意思在內。不過,到玄宗晚年,亦漸廢務荒政,所以白居易在《長恨歌》里批評他在寵楊妃之后“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常參官之數,大約不下數百近千人,每日凌晨即起,梳洗一畢,即要匆匆趕往皇帝臨朝之處,休假和因其他特殊情況“輟朝“時可以例外。早朝是官員們的大事。一方面這是官員們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是官員們深感榮耀之事。每日面見君王,與聞或參與處理天下大事,正是一種個人價值所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若早朝不至或遲到,處罰也是很嚴厲的。唐政府規定:“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文武常參官或有晚入(即遲到),并全不到及班列失儀,委御史臺錄名,牒所由,奪一月俸;經三度以上者,彈奏。”
唐詩中寫及早朝的詩格外多,本詩即是其中一首。
鮑防(722年--790年),字子慎,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朝官員、詩人。天寶十二年(753年)考中進士科,歷任節度使府僚屬。大歷五年(770年)召入朝廷任職方員外郎。后召入朝廷任御史大夫,歷任福建、江西觀察使,又召入朝廷授任左散騎常侍。跟隨唐德宗李適到奉天,升任禮部侍郎,封東海郡公。貞元元年(785年),鮑防主持策試賢良方正科。后不得志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追贈太子少保,謚號宣。 ...
鮑防。 鮑防(722年--790年),字子慎,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朝官員、詩人。天寶十二年(753年)考中進士科,歷任節度使府僚屬。大歷五年(770年)召入朝廷任職方員外郎。后召入朝廷任御史大夫,歷任福建、江西觀察使,又召入朝廷授任左散騎常侍。跟隨唐德宗李適到奉天,升任禮部侍郎,封東海郡公。貞元元年(785年),鮑防主持策試賢良方正科。后不得志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追贈太子少保,謚號宣。
江上。清代。吳定。 佳人有所思,整帶吹參差。楊柳煙波處,桃花風日時。帆檣暮不息,江漢逝如斯。明月有圓缺,清光終不移。
盆池。宋代。陸游。 雨送疏疏響,風吹細細紋。猶稀綠萍點,已映小魚群。傍有一拳石,又生膚寸云。我來閑照影,一笑整綸巾。
哭肯堂趙公擬老杜八哀體。元代。方回。 飛鴻離魚網,玉石有俱焚。冥冥豈無志,鬼物妒玙璠。今代趙廣漢,誰歟哀王孫。粹然東南稟,頑薄推廉敦。悠悠桐江水,父老至今言。聽訟古楠下,審克薛且溫。郡將不解事,禍變生軍屯。婺米給濕腐,營壘胡無飧。出甲火府庫,僚吏爭潰僨。黃堂坐者誰,微服逾缺垣。公急啊府寺,眾涅忽自蹲。大呼好知縣,肩輿坐和轅。卒輩匪怙亂,猾刻專饕惛。各欲贍老幼,等死有本原。公仇斥私橐,致米諸鄉村。稍撫以金帛,汝飽可無喧。頃刻事底定,闔城免屠燔。聲名由此起,褒語本天閽。就擢半刺吏,遄又典大藩。東西浙河節,祥刑謹平反。芟亂保鄉郡,剿馘殲盜根。我時守馬目,鄰疆約相援。天地既翻覆,氣數難預論。箕子歌麥秀,邵平灌瓜園。展轉落閩嶠,勁翮終弗騫。燕趙朔風路,飲馬滹沱渾。據鞍始識面,雞群見丹鵷。乍聚忽驟散,歲月流沄沄。不謂桑梓地,辱公弭朱幡。草堂屈大尹,驚農壓籬樊。屢接月下麈,稍醉花前樽。近之若冰雪,三伏無歊袢。一朝怪事作,傳聞聲為吞。奴告主者斬,貞觀法令存。況乃肆誣衊,奸人執仇冤。眾知無是事,避嫌口若鞬。衢州之駔胥,移文恣瀾翻。至欲加鉗紲,責以徒步奔。意公即自裁,足快私排拫。扁舟載公去,戈戟圍其門。面對事即白,大明揭覆盆。受辱固已甚,何待加辦圈。析爵地千里,如古諸侯尊。飛語一點染,視苦砧上飩。二子縻譏禁,遠睨驚弟昆。竟爾病疽背,不得旋車軒。彼兇甚梟獍,俗薄徒實繁。非人類則已,心愧當自捫。鳴呼古明哲,豈不憂元元。沮溺隱季叔,唐虞有由拳。與其青蠅矢,狼藉污瑤琨。孰與逃閴寂,忍饑擷蘭蓀。我賤無力氣,淖曾不能掀。貧亦靡賻賵,奠酹無雞豚。激烈擬八哀,些歌招公魂。萬古萬萬古,遺退凄乾坤。
西樓怨為孔宗魯悼亡作。。樊阜。 鶯啼燕語春漫漫,落花飛絮吹作團。雨歇西樓晚晴薄,弦絲調短催長嘆。玉鏡臺前金剪閑,翠銷帳軟留余寒。半壁銀燈墮煤小,回文錦斷脂香干。魫窗月白光如洗,雙淚如鉛灑髹幾。梧桐音冷么鳳鳴,屏山暗結愁云紫。湘渚飛霜隕蘭茝,些斷巫陽招不起。瑤池青鳥幾時回,幽怨嗚嗚咽江水。
奉和魯望玩金鸂鶒戲贈。唐代。皮日休。 鏤羽彫毛迥出群,溫黁飄出麝臍熏。夜來曾吐紅茵畔,猶似溪邊睡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