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綠。春恨最關情,日過闌干曲。
幾時花里閑,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師師宿。
生查子·落梅庭榭香。宋代。晏幾道。 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綠。春恨最關情,日過闌干曲。幾時花里閑,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師師宿。
這是一首描寫游子春日思家之詞。敘述上,曲折穿插,錯落有致!所抒情感,強烈真摯,而且呈現出起伏跌宕的變化。
開頭兩句寫春景:梅花初落,庭榭之間余香猶存;芳草已長,池塘岸邊一片新綠。這一派園林春景是怎樣被主人公關注的呢?說到這里,此詞敘述方法上的特點就顯示出來了。“春恨最關情,日過闌干曲”,這兩句看似平易,其實它所表達的內容卻是相當深入,相當曲折的。首先說“關情”,情之所鐘,傾心關注。為什么關情于春景?對于游子來說,春景引發春恨,春景越鮮明、越絢麗,春恨也隨之越濃烈、越深沉。這春恨,就是離別相思之恨,而此詞的突出特點就是寫出了這春恨由萌生恨到發展的時間進程。“日過闌干曲”,每日每時的行經園中曲闌的時候,主人公都在留心地觀察春天的消息,梅花的開落、景色的種種變化,都時隨地地收錄在了他的記憶之中。也就是說,主人公是眼看看暮春天這個引人恨事的季節一步一步來到了人間。如今剛剛到早春的時候,梅香未散,芳草乍綠,已經讓他“春恨最關情”了——不待言者,接踵而至的“春老”、“春歸“,亦即草長鶯飛、落紅狼藉的景象,又將使我們的主人公更何以堪呢?上片四句,暗中交代了春來春去的時間流程,同時也說明了春恨滋生與蔓延的軌跡,從而把這個“春”字寫活了,引人沉思遐想,而且情不自禁地發出“元應嘆息”的無限感慨,這種寫法,當然是生動、深刻而且是傳神的。下片則放言夸張,極力宣泄主人公的春恨。由于種種羈絆,盡管他對春光及其關情,卻連看花的閑暇都沒有。于是“看得花枝足”就成了他的急切要求。當然,詞里所寫只是喻指,及至點出“思家”二字。才算把全詞的題旨挑明,實際是他要說的。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
晏幾道。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遣子槃往華容族間種田寄安卿章士明。明代。魏觀。 樽酒西郊慰遠還,梅花春意正相關。幽棲只好山林下,至樂無如畎畝間。為說柴桑三徑在,肯容莘野一犁閒。斯文更有殷勤祝,烱烱明珠照二鬟。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風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
醉落魄。宋代。周紫芝。 柳邊池閣。晚來卷地東風惡。人生不解頻行樂。昨日花開,今日風吹落。楊花卻似人飄泊。春云更似人情薄。如今始信從前錯。為個蠅頭,輕負青山約。
江行俳體十二首 其六。明代。鐘惺。 日日移家處處鄰,吳頭楚尾半波臣。罟師嚼米餐烏鬼,舟仆偷錢買白鱗。鴉食肉能謀底事,獺銜魚欲祭何神。黃頭見我詢潮步,笑是潯陽始過人。
題王仲文監稅臨清閣卷 其二。明代。藍仁。 城隅官閣下臨河,監稅閒來載酒過。兩岸蟬聲喧濕翠,一天鷺影落晴波。憑欄自有幽人樂,趨市能無估客歌。三載政成心似水,柏臺還說薦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