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
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
低云愁廣隰,落日慘重關。
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秋風函谷應詔。唐代。徐惠。 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低云愁廣隰,落日慘重關。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秋風從函谷關吹起,凌冽的寒氣驚動了河山。
偃松生長在千山萬嶺之上,雜雨飄落在南陵北陵之間。
愁云慘淡地壓在廣闊的低谷,落日斜照著雄關一派黯淡。
此時山間飄起了紫氣,應是驗證了真人回還。
函谷:關名,古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
勁氣:《初學記》中又作“朔氣”,凜冽的寒氣。
偃(yǎn)松:常綠小喬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針狀葉,雄花黃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種子略呈卵形。
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寧縣北,西接陜縣界,東接澠池縣界)有兩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稱二陵,南陵傳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為周文王避風雨之處。
隰(xí):低濕的地方。
紫氣:傳說老子西游,函谷關令尹喜見有紫氣東來,知有圣人將要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來了,尹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
參考資料:
1、葛曉音 .《中國歷代女子詩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27-28 .
《秋風函谷應詔》作于貞觀十八年農歷十一月,當時唐太宗親征高麗,率大軍從長安前往洛陽,再到定州,經過函谷關時,徐賢妃應詔作此詩。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徐惠的《秋風函谷應詔》是一首五言律詩。前三聯著重描寫函谷關的景色:雄關的秋風、山河的朔氣,千嶺的偃松、古陵的風雨,廣隰的低云、重關的落日。詩人意在大肆地渲染著函谷關的蕭颯秋景,格調古樸深沉,充滿了濃郁的男子氣概。中間著力使用“愁”,“慘”二字,渲染了秋天寒冷而肅殺的悲慨格調。末句“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把太宗形象渲染的神異而莊嚴。雖為歌功頌德,但不失為一首不讓須眉的豪放之作。
作為一名生活在宮廷中的女性,徐惠的詩作多數與宮闈題材有關,唯獨此篇與眾不同。此詩省凈而氣度雍容,起筆高揚,富于氣勢。正如蘇者聰先生評價的那樣:“自拔于陳言之外,別出機杼,而為耳目一新之詞。雖是應制之作,卻寫得氣勢雄渾,意境壯闊……但在潑墨寫意中能做到工筆細描。”詩人突破了應制類詩作的固有風格,展現了鮮明的個人藝術特色和個性化感受,實屬難得。
從格律方面看,本詩基本符合近體詩的聲律要求,反映了初唐詩歌在宮廷詩人手中已經朝格律化發展的程度和事實。初唐貞觀時期,主流詩人不斷的探索實踐,積累詩藝技巧,創作出了很多合律詩歌,推動了詩歌的格律化,這也影響到后宮女性詩歌的創作。喜愛文學,有著很高文學素養的徐惠,初步具有了一定格律化意識毫不令人意外。女詩人的創作嘗試在詩歌史上的意義,應同初唐宮廷詩人在促進中國宮廷古代詩歌朝著格律化方向發展的意義一樣,值得后人肯定。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
徐惠。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安樂窩中吟 其六。宋代。邵雍。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歷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迎大年椿上人不值暮歸偶成。元代。丁鶴年。 東歸間道已浮杯,力疾遙迎日幾回。何處晚來成誤認,風簾竹影月窗梅。
和陳今山見訪韻。。李能哲。 故人似春色,新歲到山家。一笑坐拈酒,滿園行看花。別來多舊好,老去更天涯。且喜詩情健,同吟對落霞。
送僧懷師古庵住惠山并寫竹枝以贈。明代。王紱。 泉聲山色古今同,師去尤能繼若翁。臨別自慚無可贈,一枝聊為助清風。
哭稚女雁 其一。清代。屈大均。 當年設帨雁門關,代北諸軍盡解顏。共道榆林飛將種,明駝莫載木蘭還。
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廟二十一首。。真宗。 來相于庭,鳴鋗鏘鏘。奉牲而告,登彼雕房。非牲之備,民庶是康。神依民聽,上帝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