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涼州詞。唐代。薛逢。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這首《涼州詞》與其說它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莫不如說更具有史料價值。從詩中“沙州”、“涼州”等地名可以推斷,反映的是中唐河湟(今青海)一帶的戰事。此地本是吐谷渾領地,后來因鬧內哄,國王被部下殺死,唐朝一度降服了那里的軍隊。但兇悍的吐蕃不斷侵擾,經過多年的戰爭,便把這片土地爭奪過去。
公元851年一天的夜里,沙州的節度使(又稱都護)張義潮乘吐蕃的內亂,率領當地的蕃兵(為唐朝守邊的少數民族士兵)一舉奪取了涼州,收回了被吐蕃占領的屬地,這便是詩中頭兩句:“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第三句的“黃河九曲今歸漢”,頗有自豪的味道,流過九十九道彎的、綿延數千里的黃河終于又回到唐朝(唐代詩人多以“漢”代“唐”),可是第四句便轉出了悲涼:“塞外縱橫戰血流!”戰亂并沒有因這次軍事上的勝利而終止,人民依然在流血。這句是指吐蕃內部的紛爭,論恐熱發動叛亂長達二十余年,據《通鑒》所載:“所過殘滅,尸相枕籍”,“殺其壯丁……焚其室廬,五千里間,赤地殆盡。”由此看來,詩人為祖國軍隊收復失地而產生的喜悅之情,又為吐蕃人民深受內亂之苦而沖淡。這悲喜情感的起伏,使這首小詩的主題從愛國主義的層次上升到人道主義的領域。詩人是愛國的,但他更呼吁把和平和安寧還給各族人民!
這首詩,是反映張義潮收復涼州、吐蕃內亂史實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進士。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進士。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議論激切,屢忤權貴,故仕途頗不得意。《全唐詩》收錄其詩一卷。《舊唐書》卷一九零,《新唐書》卷二零三皆有傳。
繇佛山溯流仙城望海珠寺。明代。謝元汴。 敢以批鱗筆,來探江上珠。流多興廢事,寫出霸王圖。黃纛蠻君貴,牂牁漢跡孤。不須臨碣石,炎澥小蓬壺。
中秋雞鳴寺獨坐。明代。陳履。 疏星淡月秣陵秋,獨客翛然動遠愁。萬里音書懸北雁,孤山風物異南樓。光搖石室涼應透,影落銀河凈欲流。是處旅魂驚不定,清砧遙夜送聲幽。
挽閑閑真人父司徒。宋代。陸文圭。 堂堂遺一老,五福壽而康。系出安仁讕,身居榮祿鄉。春山樵獨隱,晚圃菊尤香。有子知何憾,騎龍下大荒。
丁寓田家有贈。唐代。王維。 君心尚棲隱,久欲傍歸路。在朝每為言,解印果成趣。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開軒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時吟招隱詩,或制閑居賦。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陰晝小苑城,微明渭川樹。揆予宅閭井,幽賞何由屢。道存終不忘,跡異難相遇。此時惜離別,再來芳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