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好風月,阿侯在何處。
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
東湖采蓮葉,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綠水詞。唐代。李賀。 今宵好風月,阿侯在何處。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東湖采蓮葉,南湖拔蒲根。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清風朗月之夜,心愛的人兒在哪里呢?
正因為她長得實在太美了,反令我苦苦相思不已。
也許她正在東湖采蓮葉吧?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葵根吧?平野漠漠,她究竟在哪里呢?她采的蓮葉會給哪個人呢?
可不要先送給她的姐妹們,要是她知道我在如此苦苦地思念她,為了她而憂愁,她該先拿來送給我,一慰我的愁懷。
綠水詞:《琴歷》:“蔡邕有五弄:游春,綠水,幽居,坐愁,秋思。”太白《綠水詞》云:“綠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風月:清風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阿侯:相傳為古代美女莫愁的女兒。
傾人色:一作“傾城人”。
拔:一作“折”。根:一作“茸”。
小姑:此泛指少女。
愁魂:一作“秋風”。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鑒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98-801
這是一首愛情詩。葉蔥奇先生在其疏注的《李賀詩集》中已經發現,這首思慕所愛的詩中的“阿侯在何處”,與《七夕》中詩人所思念的所謂“錢塘蘇小小”及《惱公》中的女主人公似乎都是一人,三詩同樣表達了一種因愛慕卻不能獲得對方的愛情的憂愁。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鑒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98-801
在李賀集中,這首詩的寫法是很獨特的。
李賀作詩取法于《楚辭》早已是定論,至于有人說李賀之詩“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褒揚亦甚。可能是李賀太喜歡標新立異的緣故吧,其詩趣實迥異于楚《騷》,走入幽冷鬼怪一路。從而人們往往忽視李賀也曾從南朝樂府民歌中汲取過養料。這首《綠水詞》就是明證。在這首詩中,詩人不僅在內容上與南朝樂府多言男歡女愛相一致,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素來喜用幽冷孤凄的字眼的詩人此番一反常態,詩歌所顯現出來的情感是明快的,且多效仿南朝民歌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很多詞語還直接取自于樂府民歌,讀來清新可愛。素性憂郁的詩人難得有這般輕快的心情。雖然此詩的主題,是良夜思憶所歡,中間滲透著一絲淡淡的苦味,但這在李賀已是很少見的了。
除了李賀在此詩中的“取徑”南朝樂府問題外,詩句本身幾乎不用加以解釋了。“今宵好風月,阿侯在何處?”梁武帝有詩云:“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又有人據別書說阿侯是妓女,此句則指詩人所想念的女子。梁武帝的詩很明顯是從民歌中汲取養料的,阿侯也許是當時民間所傳的人物。李賀此詩的第三句又從漢李延年的詩中化出。李延年原是伶人,其詩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李賀這里反其意而用之。“為有傾人色,翻成足愁苦。”相思不已,又無從尋覓,詩人心中因惦念她而產生許多遐想:也許她正在“東湖采蓮葉”,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根”。她采的蓮葉會給哪個人呢?“未持寄小姑”,意謂:不要先送給她的姐妹們。“且持感愁魂”,感愁魂是說詩人苦苦地思念她為她而憂愁。意謂:她該先把蓮葉拿來送給詩人。
比較一下南北朝時的《采蓮童曲》:“東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樂,為持解愁思。”不難發現,李賀此詩的后半首與這首民歌的措詞、含意非常相似。李賀平時作詩冥思苦索、嘔心瀝血,奇峭的風格往往使人們忘記李賀創作時曾那樣苦心孤詣、曾經精心雕琢,但細心的讀者還是可以見出他因刻意求工而露出那份雕琢的痕跡來的,而以這樣洗煉、明快的語言表達詩人纏綿悱惻的情感,在李賀實為難得。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西郊秋興十首 其十。明代。何景明。 古人歌舞地,今日幾豪華。世事那能定,吾生詎有涯。秋蟲不去戶,寒雁各依沙。獨少高陽侶,時時過酒家。
岱云隨車度清濟,一雨濯遍明湖荷。夥頤湖舫始何歲?樓觀突兀周四阿。
小滄浪館最眼熟,丱角逃學頻頻過。湖心古亭舊駐蹕,詩刻長與光林蘿。
不見明湖近六十年過濟南同張振卿前輩雨泛飲于湖榭。清代。陳寶琛。 岱云隨車度清濟,一雨濯遍明湖荷。夥頤湖舫始何歲?樓觀突兀周四阿。小滄浪館最眼熟,丱角逃學頻頻過。湖心古亭舊駐蹕,詩刻長與光林蘿。先臣壁記亦好在,五十五載來摩挲。中間世事凡幾變,豈但容鬢悲觀河。張翁執手訊宮掖,三歲夢斷風中珂。蒲魚芳鮮足一醉,不飲如此風光何!酒闌月墜忍便去,坐對照檻鱗鱗波。
三代門。管蔡。唐代。周曇。 伊商胡越尚同圖,管蔡如何有異謨。不念祖宗危社稷,強于仁圣遣行誅。
十拍子 雪月夜起望江濤,慨然有作。清代。易順鼎。 皓魄西生易沒,長江東去難還。多少精靈來更往,總在寒云斷葦邊。一燈紅不然。兩岸沙明似晝,中流浪涌如山。誰把魚龍千古雪,洗得英雄白骨寒。月華都怕看。
薛端明挽章三首。宋代。曹彥約。 客本何為者,逢公幕府開。兵間雖有志,度外本非才。流不音何在,高風首屢回。只今巖石望,寧忍泰山頹。
塞上讀霞海篇寄管涔子。明代。林大春。 當代推詞伯,如公思獨玄。明霞歸遠渚,孤月出高天。魯壁存經舊,漢宮作賦先。蒼茫辭闕下,灑落向江邊。興引赤城愜,情憐碧海偏。奇文振巖穴,麗藻發林泉。玉鐸驚回首,金聲失比肩。草書潛逼圣,載酒細論賢。門比孫登重,山因謝朓傳。游秦膺舜岳,思越感堯年。夜夢抽簪侶,秋懷倚劍篇。登臨嗟遠矣,風物轉悠然。好靜能齊俗,端居或問禪。賓僚盡傾倒,騷雅幸周旋。重望歸安石,幽期合稚川。曹劉時并蓋,李郭或同船。賤子暫持節,長途許執鞭。青門逢勝集,紫省列群仙。忝竊分徐榻,光輝入孔筵。終南巧舞外,長樂婉歌前。忽奏陽春曲,兼聆流水弦。疑游洞庭浦,如陟華山巔。縹緲飛千里,空濛俯八埏。別來馀臘雪,吟處起春煙。朝傍黑河宿,暮從青戍眠。寶刀增意氣,彩筆愧塵緣。塞晚愁聞雁,溪清想釣鳣。何時隨汗漫,白日共聯翩。醉訪燒丹地,閒行種藥田。枕書仍寤寐,驛傳若留連。沙隱朔云暗,峰回羌樹圓。關西悵脩阻,空復望飛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