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憑朱檻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霧曉籠銜嶺月,頻風暖送過江春。
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庾樓曉望。唐代。白居易。 獨憑朱檻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霧曉籠銜嶺月,頻風暖送過江春。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在古代詩歌中很有一部分是“登高望遠”之作,要么站在樓上,要么站在山上。或是因為站在高處,憑欄臨風,衣襟擺動,發際飄搖,眼目所到之處,皆是寬闊宏大視野,此情此景此境最容易激發人的豪情氣概。這豪情氣概充塞胸間,若不抒發出來,定覺難受。會做詩的便將之化成詩句,會唱歌便將之化作歌聲,既不會做詩也不會唱歌的,也定要對著遠處哦哦啊啊吼叫幾聲,才覺痛快。
白居易站在庾樓之上,策動他內心的不是洶涌的豪情,而是悠遠的鄉情。
獨憑朱欄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首二句寫明了時間、地點和景色,定下了全詩的意境。
竹霧曉籠銜嶺月,蘋風暖送過江春。
此二句繼續寫景,蘋風就是單純的指風,古人認為“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所以稱風為蘋風。其中后一句寫得很妙,指明了季節是初春,那邊的蘋風一吹,便將溫暖的春天送到江這邊來了。
子城陰處尤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想是庾樓坐落在一座城市邊(可能是江城,未作考證),從這里大概可以看到全城景貌,包括白居易平常上班的衙門。前一句再一次揭明了季節為冬末春初,城市陰處的雪還未化盡;后一句亦再一次揭示時間是清晨,人們一天的工作還未開始,衙門口大鼓前還沒有塵土飛起——說明沒人在那兒活動。
末二句是點睛之筆,前面寫景、寫景,到結束了來這么一句感嘆,戛然而止,卻意蘊悠遠。這望鄉人中,白居易何嘗不是其中一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和閩帥。宋代。許應龍。 龍飛天子攬英雄,舊德欣逢泰道通。丹詔果然頒北闕,彩舟行矣駕東風。雨馀杉徑新添綠,暖入花妝旋姹紅。待得湖邊春色滿,我公已在鳳池中。新鑿南湖接海潮,油幢領客泛蘭橈。那知半夜雨聲急,卻放新晴物色饒。盡日登臨陪步武,高談灑落挹風標。陽春白雪真難和,泚筆惟書道路謠。
偈六十九首 其二。宋代。釋道寧。 風攪長空,春云四起。六臂三頭,徒誇唇觜。匝地普天,全非伴侶。等閒拈出與君看,直下分明須薦取。
病中驚雨起作二首 其二。。盧青山。 衾中起臥兩惶惶,奈汝羈懷不可降。收作夢魂才一點,散于夜色復千方。遙思矮屋空山里,舊有斜窗斷燭光。今夜此光馳萬里,迢迢來照鬢髯長。
水調歌頭 姑蘇臺。宋代。張镃。 孤棹溯霜月,還過闔廬城。系船楊柳,橋畔吹袖晚寒輕。百尺層臺重上,萬事紅塵一夢,回首幾周星。風調信衰減,親舊總凋零。認群峰,尋四塔,半煙橫。平生感慨,況逢佳處輒銷凝。休說當時雕輦,不見后來游鹿,斜照水空明。猛把畫欄拍,飛燕兩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