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臣事有征,廟算在休兵。
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旌。
山川勤遠略,原隰軫皇情。
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
歌鐘旋可望,衽席豈難行。
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唐代。張九齡。 宗臣事有征,廟算在休兵。天與三臺座,人當萬里城。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旌。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山川勤遠略,原隰軫皇情。為奏薰琴唱,仍題寶劍名。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山甫歸應疾,留侯功復成。歌鐘旋可望,衽席豈難行。四牡何時入,吾君憶履聲。
公元722年(開元十年)舊歷四月,大唐燕國公張說作為首任朔方節(jié)度使巡邊。唐玄宗以詩送行,眾大臣奉和應制,張九齡此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此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張說巡邊的歷史背景,“朔南方偃革,河右暫揚旌”說明朝廷是因為邊境發(fā)生戰(zhàn)事派遣燕國公巡邊。同時,“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寫出了出京時張說的光彩。其實,張說出任朔方節(jié)度使,說白了就是貶官,作者把貶官寫得如此榮耀,一則因為應制詩不能顯出不滿之意,二來這樣寫也是對友人的一種寬慰。后一部分主要贊揚張說的政治才能以及對他建功立業(yè)的期望。“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形象地說明了張說的治邊才能。“山甫歸應疾,留侯功復成”,以仲山甫與張良來比喻張說,仲山甫與張良都是古代杰出的輔弼大臣,這充分表明了作者對張說的欽佩。而結聯“四牡何時入,吾君憶履聲”說“吾君”也盼望張說早日凱旋,對張說是一種莫大的激勵。
此詩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張九齡對唐玄宗興戰(zhàn)之心的暗中諷諫。當時唐玄宗送行詩中有“三軍臨朔野,駟馬即戎行”、“戈劍靖要荒”等詩句,表明要耀武揚威,戰(zhàn)服邊疆,與張九齡同時的其他大臣奉和圣制詩,大多順玄宗意,對朝廷興戰(zhàn)歌功頌德。而張九齡此詩開篇高擎“宗臣事有征,廟算在休兵”,指出朝廷開戰(zhàn)的目的不是戰(zhàn)爭本身而是制止戰(zhàn)爭。針對唐玄宗尚戰(zhàn),張九齡為防微杜漸,希望能以諷諫感悟帝王興戰(zhàn)之心。這在“開元盛世”的背景下,實為難得。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寄王蘇州。明代。謝榛。 闔閭城外幾烽煙,非復淮陽臥閣年。坐嘯江山奇策定,仰看星斗壯心懸。石頭云逐東征馬,揚子波回北餉船。亂后不堪吳稅重,行春海上問荒田。
訴衷情·茫茫云海浩無邊。宋代。趙師俠。 茫茫云海浩無邊。天與誰相連。舳艫萬里來往,有禱必安全。專掌握,雨晹權。屬豐年。瓊卮玉醴,饗此精誠,福慶綿綿。
白皦春辭。明代。胡汝嘉。 小窗西畔月輪斜,銅博山前散紫霞。宴罷不知春夜促,醉憑紅袖看梅花。
新編系列劇《天龍八部》 第七卷八首 其三。。楊啟宇。 如封似閉挽圈圈,斂盡鋒芒鐵裹棉。更有沾衣十八跌,任憑沖撞不挨邊。
南村雜興次韻陶九成十首 其八。。董紀。 一曲清泠水,深如濯錦江。囀枝花底鳥,吠竇月中厖。魚罧通西泖,茶煙起北窗。許多幽隱趣,不讓鹿門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