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外五更風,消受曉寒時節。剛剩秋衾一半,擁透簾殘月。
好事近·簾外五更風。清代。納蘭性德。 簾外五更風,消受曉寒時節。剛剩秋衾一半,擁透簾殘月。爭教清淚不成冰?好處便輕別。擬把傷離情緒,待曉寒重說。
窗外吹來五更的寒風,這寒冷的造成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刻。獨自孤眠,秋夜冰冷的被子多出了一半,我擁著被子坐起來,望著窗外的殘月回憶往昔。
怎么能使清淚不長流至結冰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把離別的事放在心上。這因離別而感傷的心緒,還是留到天亮以后再去想吧。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雙調四十五字,前后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兩結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秋衾(qīn):秋夜冰涼的被子。
爭教:怎教,怎么才能。
好處:歡合情濃之時。
擬把:打算把。
參考資料:
1、納蘭性德著;馮其庸特邀顧問;尹小林主編,,.納蘭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6.07:第227頁
2、(清)納蘭性德著;孫紅穎解譯.納蘭詞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02:第79頁
康熙十六年(1677)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盧氏死后,癡情的納蘭就陷入無盡的哀傷之中。為了表達自己與妻子乍離之后的傷感而寫下這首詞。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家庭書架 納蘭詞: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65頁
該篇是納蘭的一首簡短小詞。上片寫相思,似乎是在同憶中找尋往昔的歡樂,又像是在懷念妻子,在她離去后產生了傷感之情,詞意撲朔迷離,耐人尋味,有著重情重義之感,也有迷惘哀傷的糾結。
開頭便直言了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簾外五更風,消受曉寒時節”。竹簾之外傳來五更的寒風,在這清秋寒冷的早晨實在讓人難以消受。這首詞寫與妻子乍離之后的傷感,寫得如此直白動人,只怕是納蘭的內心真的是無法再忍耐下去了,愛情對于他來說是精神的一種很大寄托,但當他所依賴的愛情一份一份都離他而去的時候,再堅強的人,只怕也會難以承受了。
詞一開始便頗有自怨多情之意。不過語言雖然直白粗淺,但是卻真摯感人。越是直白簡潔,便越是入情至深。而后接下去便說道:“剛剩秋衾一半,擁透簾殘月。”獨自孤眠,秋夜冷冰冰的被子因多出了一半,而曉寒難耐,于是擁被對著簾外的殘月。夜半孤枕難眠,只能望著明月去回憶往昔,但可惜,月亮似乎也知道他的心事,窗外所對的只是一輪殘月而已。
歡樂和幸福都是短暫的,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長長久久、永不變更的、納蘭而今只剩下獨自一人,孤獨無依,現在對著窗外的殘月,更是加重了這種孤獨感,納蘭自然是情難以自禁,淚流滿面。
故而下片便寫道“爭教清淚不成冰”,自然承接了上片的情緒,沒有什么過渡,也沒有任何的引申,依然是簡單的描述,將心情的糟糕寫得入木三分。直白的描述有時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納蘭將人生苦短、情短苦多的情感糾葛寫得讓人無法不去動情。
想起往日的種種,而今自己獨自一人賞月,只能清淚長流,空白凝噎,這句中的“成冰”更是寫出清冷孤寂的意味了。淚流至結成冰,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哀愁,納蘭的孤獨和寂寞,在盧氏離去后便更加明顯,但凡盧氏之前用過的衣物、住過的樓閣,對納蘭來說,都是一種折磨。
所以,納蘭才會說“好處便輕別。擬把傷離情緒,待曉寒重說”、納蘭自己也知道,面對這樣鋪天蓋地的哀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離別之事放在心上,這離愁別緒待到天亮以后再去想吧。
如此哀傷,似真非真,似幻非幻,極富浪漫色彩。在詞的最后,納蘭從回憶中抽身,回歸現實,他知道現今已經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了,與其在回憶中痛苦掙扎,不如轉身睡去,讓夢境和睡眠趕走孤寂和寂寞。
全詞寫痛苦寫得淋漓盡致,既然相愛的人總有一天會因為生老病死種種原因而分開,那當初為何還要用情那么深,以至于到如今還難以消解遺忘。這恐怕是所有有情人的困惑和疑問,納蘭在這首詞的最后做了解答。既然相愛,就去愛,一旦當愛不起的時候,便是再后悔也無用了。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震兒設教永平移家就養途中即事有作。清代。孔繼瑛。 有子悲風木,饑驅到北平。移家聊遠道,就食悵馀生。載主親封篋,棲神宛倚衡。同車頻險阻,共命判幽明。渡水潛相喚,登山恐或驚。崎嶇輪易折,觳速馬難行。攬袖看孫哭,烹茶有婦迎。為言官道近,齊說郡侯清。地繞岡巒勢,人多弦誦聲。疏花開小院,斜日下高城。聚似萍波泛,來當麥浪晴。黃泉誰問路,白發獨添莖。每憶黔婁被,徒憐考叔羹。蕭條愁官館,何日送歸旌。
寄張達道先生。宋代。曹勛。 永懷凝神公,履正群仙夸。流目厭塵土,軒冕卑泥沙。羽蓋承倒景,飆輪泛晨霞。前旌絡霄隊,駐節王母家。真童發清謠,云表翔哀笳。樓居映朝日,服采明珠華。萬春等朝菌,歡事詎可涯。瑤席未終醼,零落蟠桃花。想同董奉君,更尋上漢槎。
康園秋興八首 其六。。張海鷗。 丹楓無意鬧春頭,總趁霜華染素秋。裝點山川增氣象,充盈黌舍慰鄉愁。何人可解飄零意,幾處能盟澹蕩鷗。煙雨樓頭人獨立,憑欄細認越王州。
大都即事六首 其二。宋代。張憲。 三月西山道,春風平則門。繡鞍紅叱撥,氈帽黑昆崙。衣襆分香裹,壺瓶借火溫。醉歸楊柳月,綠霧掩黃昏。
題吳子和山水。明代。張以寧。 今代高人張師夔,繭紙畫出紫陽詩。青山娟娟洗宿霧,綠樹粲粲含朝曦。孤篷高卷在沙腳,一叟獨坐閒支頤。返思前夜風雨惡,滿蓑白雨飛淋漓。牛渚天昏神鬼出,龍門雷動黿鰲移。明朝起視天宇凈,金盤高掛扶桑枝。云收浪息非昨夢,樹色山光如舊時。乃知穹壤間,神明有如斯。高天日月常昭朗,平陸風濤自險巇。紫陽之仙去我久,茲理明明知者希。秦川吳子和,讀書見天機。喜得此畫邀我題,嗟我倦游材力衰。大江長淮動千里,似此幾回親見之。行年五十未聞道,徑欲從此棲武夷。
次東卿韻挽北村秋官五首 其三。明代。邊貢。 公昔較我藝,弱冠舉于鄉。公子復青年,探花冠群芳。浩蕩云中衢,接羽相翱翔。思公不可見,斷絕我中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