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歸京師。宋代。陳與義。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門外子規鳥叫個不停,日落時分山村中仍舊幽夢不斷。
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我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
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
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 蜀 帝 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 杜甫 《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故園:舊家園;故鄉。 唐 駱賓王 《晚憩田家》詩:“唯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兵馬:士兵和軍馬,借指戰爭,戰事。 唐杜甫 《出郭》詩:“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
這首詩當是陳與義于南宋建立之前的作品。
這首詩中有寄托、感慨、諷喻之意,有傷離感亂之情,同時對于現實表現了強烈的不滿。
此詩先是描寫了門外子規鳥叫個不停,讓人真切的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故鄉之思,然后又通過日落時分山村中那幽夢不斷的場景的描寫,暗示詩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擾。既然只是因為思念故土,而惆悵失意,當然要解除這一煩惱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鄉。但擺在詩人面前的現實是: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詩人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送友歸京,觸景生情,心生憂國之愁。
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詩中常出現“子規”這個意象。如“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兩句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這兩句的意思是:即使家鄉已無兵馬戰亂,但歸家之路仍愁緒萬千。愁是因為戰爭。詩人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突出了詩人對戰爭留下的悲痛及現實的不滿,表達了一種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之情。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題李衛公待渡圖。清代。李鍇。 太原公子方隸軍,藥師卻渡黃河津。津頭蕭蕭風雪暮,亦是尋常行路人。驚龍怒虎易形似,難畫英雄當此際。常山太華隱欲動,千尺光芒垂至地。短衣長劍奇仿佛,妙處胸中如有物。赤云敢擊天子氣,黃金待鑄通侯骨。嗚呼丈夫古來抱奇詭,宛轉幾人巖下死!射鉤倘惡晉公子,驊騮又死鹽車底。
下彭城而南微雨即事。明代。王世貞。 稍盡彭城山,悠然見清淮。微雨雖沾衣,能令山色佳。出沒前后旌,浮云時與偕。濁酒兩三行,聊以佐歸懷。
中秋下浣次計幕諸公佳什之韻。。趙善括。 駒隙匆匆不暫留,誰能宴坐學裴休。君攜嘉客江亭醉,我泛扁舟楚澤秋。水浸斜陽紅影濕,煙橫疊巘翠光浮。何時再卜秋屏約,共踏西風爛熳游。
丁寓田家有贈。唐代。王維。 君心尚棲隱,久欲傍歸路。在朝每為言,解印果成趣。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開軒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時吟招隱詩,或制閑居賦。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陰晝小苑城,微明渭川樹。揆予宅閭井,幽賞何由屢。道存終不忘,跡異難相遇。此時惜離別,再來芳菲度。
觀懷素草書歌。唐代。貫休。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馀。半斜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铓里。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dg龍死。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場大戰后,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bf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數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