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宋常侍。隋代。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漢川東。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
我要到漢水以東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無論是行者還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
彼此都是兩鬢如秋霜的白發之人了,衰老的容顏依仗酒力才變紅。
今日離別之情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我將會因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聽到靜夜里的烏啼聲夾雜著如泣如訴的夜風聲。
杜陵:長安東南的 縣城。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長安。漢中在漢水東北,故名漢川東。
此詩是詩人離開長安前往漢中時寫給前來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總說送行之事,提出“游人”與“客”雙方以及“杜陵北”與“漢川東”兩地。“游人”,詩中指宋常侍。“客”,詩人自謂。點明了離別的地點。杜陵自繁華,漢水空悠悠,這兩處地名在古詩里經常出現,其符號意義遠超過了地理意義。宋常侍在長安為尹式餞行,離情別緒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轉而抒情。“去”者,說自己;“住”者,指宋常侍。當此分手之際,不作丈夫的壯詞,也不為兒女的呢語,而是著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飄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隨風而走。詩人將自己與對方比成蓬草,見出對對方的理解,同病相憐之意與羈旅飄泊之情,已盡含在這淺近而又動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著眼于年齡帶來的變化。“秋鬢”,遲暮之年的白發。秋鬢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顏”,衰老的容顏。衰顏本不紅,倚仗酒力而始顯紅潤。這兩句寫衰老之態,抒遲暮之感,含蓄地表現了依依惜別的情懷。
末兩句寫別后相思之意。“別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見意,意謂今日此地之別離情景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離情。詩人擬想,分手以后,自己將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聽到靜夜里的啼烏聲、風聲,而啼烏聲、風聲如泣如訴,又會加重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寓情于景,以景結情,顯得別有韻致,情味綿長。
這是一首早期律詩。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聯,但前兩聯之間并后兩聯之間都失粘;三四句處于頷聯的位置上,本該用對仗,卻只是兩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構成流水對。該粘而不粘,該用對仗而不用,這些都是律詩在演進過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跡象。
尹式(暫且不知~604)隋代河間(現屬河北)人。博學能詩,少有令問。仁壽中,任漢王楊諒記室,王甚重之。仁壽四年(604),文帝死,楊諒起兵反對楊廣失敗,尹式自殺。其族人正卿、彥卿俱有俊才,名顯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失傳,今存詩二首。 ...
尹式。 尹式(暫且不知~604)隋代河間(現屬河北)人。博學能詩,少有令問。仁壽中,任漢王楊諒記室,王甚重之。仁壽四年(604),文帝死,楊諒起兵反對楊廣失敗,尹式自殺。其族人正卿、彥卿俱有俊才,名顯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失傳,今存詩二首。
偈頌一百六十首 其六十四。。釋宗杲。 今朝四月初一,衲僧放楖栗。雖然不許默照,須要人人面壁。
瓶花。清代。屈大均。 射干才一朵,瓶小不勝花。剪似春羅碎,翩如綵蝶斜。白頭簪不可,素手贈誰家。硯側間相映,光含一點霞。
首尾吟 其八十三。宋代。邵雍。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恨月時。見說天長在甚處,照教人老待奚為。嬋娟東面才如鑒,屈曲西邊卻似眉。由此遂多悲與喜,堯夫非是愛吟詩。
贈別林宮贊咨伯 其二。明代。區大相。 秋山何蒼蒼,四顧盡蕭索。臨水送將歸,離心對搖落。搖落難為歡,芳游宛如昨。時菊掇紫莖,霜筠飄素籜。去雁影離離,輕煙生漠漠。歸驂陌上轉,別詞酒間作。未酬匡世志,共想還山樂。我懷良不虛,君情豈有托。何以贈前期,功名在麟閣。
過嶺。清代。紀昀。 大雪幕荒榛,凍云壓高樹。沖寒上高嶺,岡巒莽回互。蒼然暝色合,四望疑無路。迂曲得人蹤,一線微通步。仰睇郁嶒崚,俯窺杳煙霧。隔澗見行人,蠕蠕似蟻附。高者木杪懸,卑者草際露。前者僂而援,后者聳而赴。石磴滑屢顛,林風吹欲仆。徒侶遞相呼,十步九回顧。慄然悸心魂,失足愁一誤。側聞定鼎初,狂童此負固。桓桓李文襄,轉戰實茲處。仰攻彼尚克,徐行今乃怖。人生才地懸,寧止恒沙數。丈夫志四方,感激酬知遇。仗鉞良未能,叱馭吾其庶。黽勉趣役夫,去去無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