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擔花。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
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恰似黃鸝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宋代。朱敦儒。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擔花。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恰似黃鸝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我每日里攜杖云游四海為家,秋夜賞月,春日品花。逢人見事不再起憎愛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飄飄然來去隨心所欲,有時到酒肆里打酒,有時到蕭寺里討茶。我就像一只黃鸝棲飛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誰家。
先生:作者的自稱。 筇(qióng)杖:即竹杖。
把?。嚎刂谱?。
放行:出行。
旗亭:代指酒樓。
蕭寺:佛寺。
靖康之難以前,朱敦儒寄情山水,放浪林泉,過著悠閑自得的隱逸生活。他早年樂于游山玩水、性喜飲酒吟詩的閑散生活以及傲視王侯,不肯摧眉折腰的疏狂性格,因此作下此詞。
參考資料:
1、夏于全主編.中國歷代詩歌經典 唐詩·宋詞·元曲 宋詞卷 (下卷) (繡像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第195頁
這首詞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詞表現了一種出塵曠達的悠閑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開頭一語是全詞意蘊的形象的總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謂。詞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進行涵蓋,就表明他已無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間。“挑月更擔花”寫出了山野風情之美與身在山野的愜意。以竹筇挑月、擔花既能令人想見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態,也可體味出詞人吟風弄月的情趣。“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進行生發,前句以“把住”筇杖作為眼前社會現實的象征,詞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對它們‘已無所謂愛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為他對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處煙霞繚繞,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詞人在“筇杖”這一意象上該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豐富的意蘊。
下闋仍承“竹筇”的意象進行放逸之情的抒發?!帮h然攜去”之句就是寫他倚杖而行的處處蹤跡,他攜著它(筇杖)到“旗亭問酒”,到“蕭寺尋茶”,一“尋”一“問”暗示詞人生計的清寒,神情瀟灑落拓。結尾二句尤為妙筆,詞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飛止無定的黃鸝,性之所至不知會飛到誰家,朱教懦晚年猶如此風趣詼諧,以活潑小巧的黃鸝自喻,表現作者有一顆天真的赤子之心。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請告不允時陪巡長沙歲近除矣。。黃公輔。 去臘此時逐武岡,星沙今日又何忙。已舒暖意歸楊柳,猶覺寒風透客裳。白發豈牽三尺綬,青山頻結九回腸。告休未得如初愿,一片鄉心度夕陽。
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 其一。宋代。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
洮湖紀興 其二。明代。王樵。 西對三茅意自閒,誰知湖外有青山。小樓堪筑平沙上,兩面回看興未闌。
送羅永年西歸二首。宋代。楊萬里。 梅莟蒼香邊蹈雪來,杏花雨里帶春回。明朝解纜還千里,今日看花更一杯。
白皦春辭。明代。胡汝嘉。 小窗西畔月輪斜,銅博山前散紫霞。宴罷不知春夜促,醉憑紅袖看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