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三兩人家住,終日對野叟田父。說今朝綠水平橋,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邊巖穴云歸,白鷺一行飛去。便芒鞋竹杖行春,問底是青簾舞處?
鸚鵡曲·野渡新晴。元代。馮子振。 孤村三兩人家住,終日對野叟田父。說今朝綠水平橋,昨日溪南新雨。〔幺〕碧天邊巖穴云歸,白鷺一行飛去。便芒鞋竹杖行春,問底是青簾舞處?
這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只有兩三戶住家,人煙稀少。和我朝夕相處的,是淳樸的農村父老。
他們說起今天溪水猛漲,水面齊平了小橋,又說昨天溪南今春的第一場雨,下得真是不小。
碧湛湛的天空中,云朵飄回了山洞的舊巢。一行白鷺急著離開原地,撲翅飛得高高。
我當即穿上草鞋,攜帶手杖,乘興踏游春郊。就不知掛著青簾的酒店,上哪兒才能找到?
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為古人出行野外的裝備。行春:古時地方官員春季時巡行鄉間勸督耕作,稱為行春。此處則為春日行游之意。
底是:哪里是。青簾舞處:酒旗招展的地方。
參考資料:
1、畢寶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譯注評:現代出版社,2015.06:第143頁
這首小令最顯著的特色,是布局上的天矯流動。題云“野渡新晴”,照常法當是先介紹“野渡”,再描寫“新晴”如何。但此作全然不同,從一處小小的“孤村”寫起。這孤村孤得可憐,只有兩三戶人家,住著的則是清一色的種地的農夫,如今則再加上一位外來借居的作者。起首的這兩句如果非要對照題目的話,恐怕只能應上一個“野”字。然而這種僻野的環境與樸野的情味,卻為曲題的展現拓出了絕大的地步,這在下文自有分解。
作者撇開“野渡”暫不交代,到三、四句先述出“新晴”。妙在它得自于野叟田父的口中,更妙在是從“今朝綠水平橋”的征象中,回點出昨日的雨,也即以雨后的余情來襯出“新晴”。為什么說這種迂回的寫法妙呢,原來從前面“終日對野叟田父”的介紹中,已見出作者習慣了孤村隔絕的生活,足不出戶,內心處于平靜恬和的狀態;如今聽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今朝的溪漲,便油然產生了出門觀賞大自然美景的愿望。這“晴”連作者也是驟然意識,難道還不“新”嗎。——這是從“新近”、“新奇”的一面來說“新晴”。
〔幺〕篇的起首兩句,便順勢寫出了出村所見的春天景色。“巖穴云歸”更顯出了湛湛碧天,一行白鷺熬過了宿雨的洗禮,至此正好展翅翱翔。這兩句充實了“新晴”的內涵,而這里的“新”,就是“新麗”、“新鮮”的意境了。
讀下去已經到了結尾,還沒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從末兩句宕開一筆的詰問中,讀者足以明確作者已遠遠走出了孤村。再掩卷細細領味,方發覺處處是伏筆隱線。原來“孤村三兩人家住”,自與外界隔絕。從中間四句的內容可知,隔離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橋可渡至“溪南”,過了溪便有“巖穴”,有“白鷺”,則溪流已來到它的出口,即注入一道更為寬闊的水面。作者“芒鞋竹杖行春”,行到處正是這片水域邊上的渡口。正因渡口要道自非“三兩人家”的孤村可比,所以作者才有“問底是青簾舞處”的欲望。可見這“野渡”,明明白白存在于作者的行云妙筆之中。田父從“野渡”而來,他們的介紹激成了作者的出行;而詩人的悠閑踏春,信意適興,則充分展現了“野渡新晴”所具有的詩情畫意。這種詩情畫意最顯著的特色是大自然的樸野本真,而這種野興、野趣,在一開始的起首兩句中就已潛伏了。清劉熙載在《藝概》中總結布局方法時說:“局法有從前半篇推出后半篇者,有從后半篇推出前半篇者。推法固順逆兼用,而順推往往不如逆推者。”該篇的“局法”,從“新晴”的表現上是前半推出后半,從“野渡”的表現上則是后半推出前半;“推法”則皆為后文補足前文的逆推。筆力勁健,筆勢游動,恰恰契合了作者回歸大自然的曠達心情。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彰德(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晚年歸鄉著述。世稱其“博洽經史,于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
馮子振。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彰德(今河南安陽)節度使。晚年歸鄉著述。世稱其“博洽經史,于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蝶戀花·集詞。近現代。傅熊湘。 二月江南山水路。整整韶華,雅稱嬉游去。終是疏狂留不住。啼紅止恨清明雨。淚眼問花花不語。獨折殘枝,問解相思否。春夢覺來無覓處。杜鵑聲里斜陽暮。
游崆峒巖和洪邑侯韻。明代。梁之屏。 何處尋真覓島洲,崆峒景物似羅浮。霞流玉乳巖多麗,風捲晴嵐石更幽。九轉鼎留經歲月,三花樹老度春秋。片云屯蓋祥光映,列宿遙臨瑞氣收。選勝登高還躡屐,沖寒歸路索重裘。公馀偶爾乘佳興,豈是當年秉燭游。
送林坦之垂之兄弟上春官二首 其一。明代。鄧云霄。 據地酣歌笑四豪,詩情酒態憶吾曹。坐來夜雨衙齋冷,望去春風馬首高。白眼未清游俠骨,朱弦寧向眾人操。燕臺重價需千里,莫問囊中金錯刀。
壽太師 其一。宋代。吳順之。 堯舜垂衣明日月,皋夔論道際風云。須知天地生成德,間世真儒輔圣君。
贈傳燈 其二。宋代。林干。 臺教源流遠,高明紹梵音。扶桑紅日近,華頂白云深。清磬度山翠,黃花匝地金。三乘示方便,萬法總惟心。
和王德和知縣謁蕭千巖韻二首 其一。宋代。袁說友。 虛名誤壯夫,黃金變顏色。誰歟帛米謀,困此芻狗跡。安和一榻上,精神馀筆力。我欲造之深,劇談忘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