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
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態新?
論詩三十首·二十六。金朝。元好問。 金入洪爐不厭頻,精真那計受纖塵。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態新?
這首詩是評蘇軾及其后學的詩,可與第二十二首對照看。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在等多方面都達到極高的造詣,堪稱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學博才高,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范,縱意所如,觸手成春,在藝術上開一代之風。蘇詩雖然有議論化、散文化傾向,但是由于蘇軾杰出的才能,他的詩多數比喻生動新奇,妙喻連生;用典穩妥精當,渾然天成;對仗精工活潑,不落俗套。蘇軾對藝術技巧的把握可謂揮灑自如,如行云流水不留鍛煉痕跡。所以元好問給予蘇軾詩歌以高度評價,稱贊他的詩是經得起錘煉,不受纖塵的真金。
蘇軾在當是文壇上有巨大的聲譽,有許多文人圍繞在其周圍。著名的有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這四人都沒有繼承蘇軾的思想和藝術。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創者,秦觀長于詞,其詩如詞一樣婉約。張、晁成就不大。至于其他后學者既沒有蘇軾的思想,又沒有蘇軾的才力,往往在文字、典故、辭藻方面追求新奇,以至于怪樣百出。于是在這首詩的后兩句,元好問不滿并批評了這種風氣。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奉家兄里門來書二首 其一。清代。金應澍。 字字披肝意倍親,開緘尚喜墨痕新。深規后輩謀偏遠,勉紹先型志好伸。千古功名猶易得,一家孝友最難真。渭陽忽憶平津館,宅相還欣有替人。
送林次崖先生欽州考績二首 其二。明代。盧寧。 極海六年圖臥治,孤忠千結獨成狂。一州民瘼春同煦,萬里君門夜未央。搜輯地輿成國史,隱憂戎馬疏蠻荒。何時宣室來前席,迅策奇勛在袞裳。
江上晚興有懷金海住先生。清代。吳詢。 落日秋江清,潮寒散空碧。江水去悠悠,此夕孤舟客。遙遙湖上山,粼粼沙中石。余霞斂復晴,昏煙淡將夕。天末懷夫君,相思千里隔。秋雁啼涼風,凄凄葦花白。
淚菊愁萸,向尊前訴出,傷高懷抱。紅上戍樓,登臨怕看殘照。
目中剩影關河,任付與、塵飛煙擾。蕭蕭。正西風信緊,還欹茸帽。
惜秋華·庚子秋攜家避地廣平,重九日出郭游蓮亭。十八年重到,堤柳蕭瑟,大有江潭之感。用夢窗重九韻。清代。夏孫桐。 淚菊愁萸,向尊前訴出,傷高懷抱。紅上戍樓,登臨怕看殘照。目中剩影關河,任付與、塵飛煙擾。蕭蕭。正西風信緊,還欹茸帽。城畔翠楊老。盡霜乾曠野,秋光偏好。念倦旅,華發變,漢南重到。無邊墜葉聲凄,甚處吟、庾郎園小。遲了。陣云寒、雁群都少。
用五河縣孫驛丞行簡秋涼感懷詩韻 其六。明代。鄭真。 水郭人家處處幽,太平久已息邊籌。箜篌曲奏虹橋月,刁斗聲傳雉堞秋。展席恍驚珠露滴,據床遙指玉繩流。封書欲寄南飛雁,翠竹窗西人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