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辭彭澤,梁鴻入會稽。
我尋高士傳,君與古人齊。
云臥留丹壑,天書降紫泥。
不知楊伯起,早晚向關西。
口號贈征君鴻。唐代。李白。 陶令辭彭澤,梁鴻入會稽。我尋高士傳,君與古人齊。云臥留丹壑,天書降紫泥。不知楊伯起,早晚向關西。
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的職務,梁鴻回歸會稽隱居。
我讀遍高士傳,你與古代的隱逸之士一樣齊名。
云臥在丹壑綠溪,突然朝廷降下紫泥天書,征召你去。
不知您這位楊伯起式的人物,何時才能入關西?
陶令辭彭澤:陶淵明任彭澤令、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田。見《晉書·陶潛傳》。彭澤,在今江西彭澤縣。
梁鴻入會稽:據《后漢書·梁鴻傳》,梁鴻是東漢扶風平陵人。早年在霸陵山中躬耕,后過洛陽,曾作《五噫歌》。居齊魯,有頃,又適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吳,秦時局會稽郡。故李白云“入會稽”。
高士傳:書名,皇甫盎探。
天書:詔書。
紫泥:用以封璽書的印泥。
原注此公時被征,詩題有口號始于梁簡文帝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庾肩吾王筠俱有此作。至唐遂相襲用之,即是口占之義。蕭本作口號贈征君鴻而注云見前贈盧征君題注葢以為即盧鴻矣未詳是否注中被征一作被召。
首段”陶令辭彭澤,梁鴻入會稽”,意指陶淵明辭去了彭澤縣令而歸田,梁鴻入會稽而隱耕,講述了陶淵明和梁鴻歸隱田園的事跡,為下文作捕墊。
次段“我尋高士傳,君與古人齊”,意指您的事跡完全可與高士傳中的古人相比。含有結交之意,也有敬佩之情。
接著“云臥留丹壑,天書降紫泥”,特指朝廷突降下紫泥天書,征召楊征君前往報效朝庭。您卻在丹塑中云臥不起。
最后“不知楊伯起,早晚向關西”,意指不知您這位楊伯起式的人物,何時才能入關西。
此詩前四句以隱士陶潛和梁鴻相比,點出隱士身份,后四句言被召。末以關西孔子楊伯起相比,切其姓與被征。離別之際,友情無暇,以口號贈楊征君,以表達李白傾慕高士輕世肆志的清高。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惜奴嬌 荷花。清代。莊棫。 紅暈脂痕,照出水、新妝靚。幽情共、綠云低映。一曲西洲,誰采取、亭亭影。人靜。對西風、凌波自省。水佩風裳,偏又報、涼秋信。舞衣冷、幽香滿徑。壓鬢誰簪,枉負了、閑心性。漫詠。泛一舸、田田萬柄。
山居七詠題畫送周伯陽 其五 九曲山。明代。張羽。 竹林路陰陰,尋幽不覺深。不比羊腸坂,空傷行客心。
寧皇御舟。宋代。黃洪。 龍舟大半沒西湖,此是先皇節儉圖。三十六年安靜里,棹歌一曲在康衢。
潮州五首 其三 訪叩齒庵。。傅義。 未聞叩齒未知禪,異代無從問大顛。欲乞靈光醫俗骨,馨香滿抱是輕煙。
鵲橋仙 七夕寄外。清代。張玉珍。 纖云弄巧,玉鉤低掛,又值雙星良會。鵲回露冷夜何其,述不盡、離愁無寐。人間別后,夢沉書遠,隔斷萬重煙水。遙憐客館對孤尊,也定憶、秋來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