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從軍行·吹角動行人。唐代。王維。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們開始緊張地準備出發。
敵軍吹響了胡笳,戰馬聞到戰斗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雙方搶著渡黃河。
太陽落到沙漠的邊陲,沙漠彌漫戰戰士們的廝殺聲。
戰士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帶回來獻給天子。
從軍行: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內容多寫軍旅生活之辛苦。
吹角:軍中吹響的號角聲。動:驚動。行人:征人。
喧喧:喧鬧,形容人多、嘈雜。
笳(jiā):胡笳,一種管狀吹奏樂器。古時為塞北、西域一帶少數民族所喜用。
黃河:水名,在唐肅州(今甘肅酒泉)附近。黃河一作金河。
陲(chuí):邊陲,邊地。
系:捆綁。名王:指匈奴首領。
參考資料:
1、孫建軍等主編.《全唐詩》選注 (1-16冊):線裝書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25頁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九年謫濟州司倉參軍以后。王維早年熱衷政治,在謫濟州司倉參軍以后親眼目睹一次普通的規模不大的出征,以及出征將士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和殺敵立功的豪情壯志,作者感同身受寫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王維孟浩然著.王維孟浩然詩精選精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第19頁
這首詩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早年熱衷政治,奮發有為,他的邊塞詩流露出愛國主義的思想,具有豪壯的英雄氣概。這首詩描寫了發生在邊陲的一次戰斗。“吹角”二句,先從行軍寫起。凌晨,陣陣號角聲,驚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把他們從夢中催起。于是他們緊張地準備出發,“喧喧”二字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他們起床后出發前緊張忙碌的熱鬧場面。“笳鳴馬嘶亂”以下四句,具體寫戰斗的過程。當雙方將要遭遇時,敵軍吹響了胡笳,戰馬聞到戰斗的氣息也興奮地嘶鳴起來,一個“亂”字,概括了雙方即將投入戰斗時笳鳴馬嘶嘈雜一片的情景,但本句語義的重點在自己一方的“馬嘶”。馬的興奮,正說明戰士的興奮。“爭渡金河水”的“爭”,寫出了戰士們人人摩拳擦掌,精神抖擻、奮勇渡河,踴躍殺敵的激憤精神。“日暮”二句,寫戰斗一直緊張地進行著,直到太陽落到“沙漠邊”,在那煙塵彌漫的戰場上還傳來戰士的廝殺聲,于此可見戰斗的激烈。最后“盡系名王頸,歸來見天子”寫戰斗取勝后,將士們凱旋而歸的情景。他們殲滅了敵軍,擒獲了敵酋,把繩子套在他們頸上,然后帶回來獻給天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全詩充滿了積極報國奮發向上的情緒,流露了詩人前期較為進步的政治傾向和愛國熱情,具有盛唐邊塞詩激情滿懷、催人振奮的時代特色。節奏鮮明,語言鏗鏘,善于抓住事物特點,用凝練的詞語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表現了詩人高度的語言技巧。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題廣孝別室得鳧字。明代。劉宗周。 澤畔行吟起宿鳧,旅情嘹唳帶僧孤。不辭累月留方丈,那惜浮生過轆轤。小徑暗荒筠作杖,新巢先落燕將雛。繁華莫問前朝事,止許西來度一蘆。
己未九日對菊大醉戲作四首 其三。明代。袁凱。 只今何處無黃菊,醉著茅茨有幾人?賢婦稍能知此意,殺雞為黍莫辭貧。
次韻何廉昉太守感懷述事十六首。清代。曾國藩。 猴鶴沙蟲道并消,誰分糞壤與芳椒?昨來皖水三河變,堪痛阿房一炬焦。勾踐池邊醪易醉,田橫墓上酒難澆。同袍才俊雕零盡,茍活人間只自嘲。
送陳宜山廷尉奉召北上。明代。湛若水。 多年不見宜山子,到我來時作別筵。三十星霜同榜日,四千風浪各方天。可堪插翅隨鳧翥,不盡揮弦送鳳騫。北斗瞻依意何極,貫城應在五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