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云入塢尋游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宋代。王安石。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云入塢尋游伴。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正月十五元宵燈節之時,鐘山一帶芳草如茵,林木蔥郁,那一片生意盎然的春景,讓人流連忘返,心醉不已。濤亭剛剛下過春雨,詞人騎著小毛驢,翻山越嶺去觀賞美麗的風景。
游玩之后,回到了寺院中。經過一天的玩賞,詞人也累了,他放下紗帳,鋪好被褥,在和煦溫暖的春風吹拂下進入夢鄉。不知睡了多久,他突然被悲切的松濤之聲吵醒,夢醒時分,窗外已是日落西山了。
漁家傲:詞牌名,源自唐張志和《漁歌子》,是歌唱漁家生活的曲子,宋初較為流行。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韻。
燈火:元宵節彩燈。
洊(jiàn)亭:在鐘山西麓。
新水:春水。
款段:本指馬行遲緩,此處指作者騎驢緩行。
穿云入塢(wù):深入到云霧繚繞的山塢中去探奇覽勝。塢:四高中低的小凹。
褰(qiān):提起,撩起,揭起。幔:窗簾。
千巖萬壑:語本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一弄:一奏,一吹。
參考資料:
1、顧玉婷編著.我愛背詩詞 重溫世間最美的300首詩詞曲賦: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08:第279頁
2、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宋詞鑒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91頁
王安石罷相退隱江寧(今南京)之后,在府城東與鐘山間的一所住宅(名“半山園”)里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距半山園不遠的鐘山定林寺昭文齋是他日常下榻的別館,他時時在那兒讀書、著述、接待客人,也經常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間登覽野游。這首詞就是他在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王安石詩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8:第183頁
這首詞是作者退隱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式寫照。
上片寫一次騎驢春游,起拍二句點明節令,描繪鐘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宋時元夜燈節,熱鬧異常。蔡絳《鐵圍山叢談》:“上元張燈,天下止三日。”當時收燈后,又有出城探春的習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燈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滿野。而鐘山一帶,竹木蔥蘢,萬花競秀,景色更為誘人。“撩亂”,寫出山花爭奇斗艷,撩惹行人。“燈火已收”而山花滿眼,用筆正所謂掃處還生。這二句,即寫了江寧附近的季候特征,又點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環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詞人覽賞春色的興致,于是筆鋒一轉,由“聞說”領起以下三句,寫洊(jiàn)亭之游。洊亭鐘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繡,是作者喜愛游賞的風景勝地。王安石《馬死》詩李壁注引《建康續志》云:“金華俞紫琳清老,嘗冠禿巾,掃搭服,抱《字說》,逐公之驢,往來法云、定林,過八功德水,逍遙洊亭之上。”“新水漫”,說明是雨后,經春雨洗禮,郊原格外清新。
這里作者實用以指他所騎的毛驢,亦取其“形段遲緩”之意。作者退居江寧時,神宗賜他一匹馬,后來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騎毛驢。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二載,王安石江寧,“筑第于白門外七里,去蔣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驢,從數僮游諸山寺。欲入城則乘小舫,泛潮溝以行,蓋未嘗乘馬與肩輿也。”這次正是騎毛驢野游,心閑意靜,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堯桀是非,仿佛早拋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塵外。定林寺左右,峰巒復沓,后環屏風,前障桂嶺,其間云霧繚繞,跨驢繞行山徑,時要通過云層,故曰“穿云”。山間谷壑毗連,四周巒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叢生的天然塢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塢,洊亭附近有桃花塢等。
詞人行經此種地帶,不免停轡徜徉,訪勝探幽,故曰“入塢”。才行高岡,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塢”。不畏云霧迷茫,不避谷堐低濕窈深,不計山路崎嶇回環,而去尋訪游伴,探奇覽勝,一句中連用“穿”、“入”、“尋”三個動作詞,充分表現了詞人一心尋春的濃厚游興,描繪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片寫僧齋晝寢,詞人游興已盡,依然回歸山寺,就床而臥。過片另起一意,意脈不斷。上寫游山,此寫憩寢,事有轉折,故用“卻”字。因為孤身棲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帳。“僧床”、“素幔”,寫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點。“千巖萬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風暖”回應“正月半”。值此東風駘蕩,春光融融,詞人怡然自適的心境也仿佛與大地春色融契而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漸漸沉入靜謐而深穩的夢中。不知何時,山間的一派松濤之聲,把他從酣夢中驚醒,抬眼望去,紅日照臨西窗,而詞人的睡意猶未足。煞拍三句寫夢醒。“悲急管”,謂松濤猶如急切的笛聲,深山中嗚咽地悲鳴,仍切山林環境下筆,松聲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這首寫政治家兼文學家的王安石,野游尋春與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靜,沉入了暫時的酣眠,然而,一時的心理平衡,卻被四周突然闖入的急切悲涼的松濤聲所打破,無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夢境之短了,這正隱隱透露了作者身雖幽閑而內心并不平靜的精神狀態。全篇即事寫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氣韻蕭散,充滿脂膩粉香的北宋前期詞壇上,這首詞頗有一枝獨秀的風致。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祖道師赴長江。宋代。王灼。 山林與城市,何地非隱淪。子意亦易敗,徑投寂寞濱。楞嚴有奧章,詩為識者陳。歸思落煙艇,尚及秋風新。
俚言奉送大司徒白翁畢老先生晝錦。明代。孫之獬。 石頭王氣藉公揚,突爾縣車鬢未蒼。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黃。勒名鼎上蟲魚瘦,賜浣湖中煙月長。只恐東山棲不穩,九州轉運苦戎羌。
聞角。元代。黃庚。 譙角咿嗚到枕邊,邊情似向曲中傳。梅花三弄月將晚,榆塞一聲霜滿天。織錦佳人應有恨,枕戈老將想無眠。爭如二月春風市,賣酒樓頭聽管弦。
嶼南宿別貢士林執中。明代。王恭。 紅燭離堂酒半醒,驪歌今夕若為聽。故人好是身隨桂,浮客空嗟跡類萍。花嶼晚鐘湖上別,鳳臺春樹夢中青。應知晝繡長林下,白首還來到玉瓶。
贈盧時賜從事。明代。孫緒。 白馬金羈氣浩然,客衣前日別幽燕。搖搖易水秋風外,窅窅瀛洲夕照邊。行人隨處問名姓,爭識盧家美少年。歸來下馬拜堂序,鄰翁趨走肩相駢。堂上尊翁湖海士,心在山林身在市。汪汪千頃學黃憲,散積千金羞范蠡。昔年坎坷居貧時,英風不為寒饑衰。花徑深深閒不掃,手摩孤劍酬相知。魯朱郭解猶碌碌,肯逐里中游俠兒。晚歲優游單富厚,太虛浮云元未有。燕雀飛飛候簾幕,英賢日日同杯酒。中夜鄉閭來叩門,劇孟季心思尚友。蒺藜古道險且艱,獨與先公日往還。行輩都拋鐺杓外,情好渾如伯仲間。我公棄背三十載,遐想颙颙久未改。號呼昆季告同社,建祠羽禋設脯醢。晨鐘暮鼓年復年,音容蚤夜依稀在。時時對我談舊事,俛首歔欷淚成海。若翁我本兄弟流,南金瓊玖何時投。泉臺有目終不瞑,半生空自慚箕裘。今日冠裳明晝錦,使我一見開狂眸。數年負歉且自慰,固知善慶恒相儔。酌酒起舞叩玄化,清風習習天悠悠。人生有子在仕版,一身溫飽復何求。有官不必居鼎鼐,生兒何必封公侯。一經可教田可植,醉鄉何地非良謀。從此斑衣日取樂,人間萬變真浮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