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寺丞覲知富順監。宋代。司馬光。 漢家五尺道,置吏撫南夷。欲使文翁教,兼令孟獲知。盤饈蒟醬實,歌雜竹枝辭。取酒須勤醉,鄉關不可思。
“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自古創來,以“別”為題的作品,多有悲凄纏綿之作,常囿于個人感情圈子之內,而司馬光的這首送別詩,卻能俯瞰九州,追溯千古,將歷史、現實、希望結合起來,以詩的美啟迪友人的沉思,用歷史的光輝燭照前進的道路,感情深摯而不浮露,境界高人一著。
富順在四川南部,與云南近鄰。古代,包括云南、貴州及四川西南的廣大地區,《史記》、《漢書》稱為“西南夷”;《三國志》、《華陽國志》稱為“南中”。歷代王朝很早就注意到這一帶地方的開發,秦代李冰、常頞,先后修筑從四川通往云南的路,長約二千余里,寬約五尺,史稱“五尺道”(見《史記·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還在西南地區設置官吏。漢代承秦制,繼續派唐蒙等“鑿石開閣”,修筑官路,直達建寧(今云南曲靖);漢武帝時,兵臨云南,滇王降漢,漢武帝仍命其為“長帥”,賜“滇王”印,先后置益州、越嶲、牂牁、犍為等郡,西南地區自此有了全國統一的行政建制;漢王朝還實行移民屯田,內地的先進耕作技術漸傳邊疆。首聯以簡練的筆墨概括了這些史實。
在注意加強邊疆與內地政治、經濟聯系的同時,一些有見識的官員,還注意邊疆文化的提高和民族的團結。西漢的文翁在漢景帝末期任蜀郡太守,在成都設立學校,入學得免徭役,一時“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華陽國志·南中志》)。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對南中大姓的叛亂,并不單純以武力征服,而是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其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誠悅服。諸葛亮還吸收一部分民族上層人物為其“屬官”,參與蜀國中央政權。結果,南中安定,無復后顧之憂。諸葛亮南征,恩威兼施,然而教化尚未顧及。“欲使”二句即于此著眼。二句一氣直下,意謂朝廷欲將文翁的教化施于南中孟獲之輩,使之發展成為文明之域。
南中地區,古人多視為蠻荒之地,其實,這里物產豐饒,民風淳樸,蜀錦、桐華布、筇竹杖,遠在西漢就已銷售國外,風味飲食亦多,蒟醬就是其中之一。蒟醬,一作“枸醬”。一說是,一種胡椒科植物做的醬,味辛辣(《史記·西南夷列傳·索隱》);另一說是雞棕醬,蒟、雞同音,為內地人誤記(尹藝《雞棕油》)。雞棕本是一種香菌,向來被視為“山珍”。明代謝肇淛《滇略·產》說:“雞棕,……土人鹽而脯之,熬液為油,以代醬豉。”南中蒟醬,漢代就已銷往鄰近地區。南中民間歌舞豐富優美,巴渝間流傳的《竹枝詞》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含思婉轉,色彩明麗,唱時以鼓笛伴奏,同時起舞。唐代劉禹錫曾據以改作新詞,膾炙人口。“盤饈”二句即選取這兩件有代表性的事物,說明了南中風物之美。
尾聯二句,詩人勸友人在途中開懷暢飲,切莫頻起鄉思之情。言外之意是,南中之事大有可為,不可因憂思而自傷心神。司馬光畢竟是政治家,頗有眼光。詩中所發的主張是針對唐宋以來的弊端而發的。唐代天寶年間(742—756),楊國忠等貪邊功以邀寵,對南詔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進攻,結果全軍覆沒,自此西南兵戈不息(見《新唐書·南詔傳》、《舊唐書·南詔傳》);宋太祖趙匡胤則“揮玉斧”,把大渡河以南之地劃出疆界(見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四),使繼南詔而起的大理國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受到阻礙。司馬光對友人的諄諄囑咐,表現了他對西南地區的深切關注。
此詩雖偏于議論,不鋪陳文采,也不刻意求工,然而在質樸的語句之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而且感情誠摯,含意深遠,在宋人五律中屬于佳作。這與詩人“視地而后敢行,頓足而后敢立”的敦樸性格也是一致的。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書崇慶常公殉節傳后。。秦清。 東北有偉人,大名垂西南。政化延邛笮,嘯歌抒幽覃。春噓山矗矗,秋凈水潭潭。琴能鳴其治,泉亦忘其貪。符彼循吏傳,如皈彌勒龕。蚤蔚鳳苞九,易報鹿鳴三。所難在大節,而匪矢空談。牙璋入三巴,偫糧供魚蠶。天落一將星,地震五丁男。平生忠孝亮,動與意氣酣。膽固大如斗,手乃劍磨鐔。舌為犀鋒利,目為虎視耽。日暈生雌霓,妖魄褫虪甝。一死太山重,就之若飴甘。蠢爾如豕突,瞬顧已就戡。卓哉此鴻爪,千秋跡可探。承庥在翼子,明發慎毋慚。浩歌起遐矚,蜀山挺翠嵐。
送湯倅二首。宋代。虞儔。 別乘詞鋒不費磨,江山得助想經過。離情柳色長亭暮,愁緒梅腮細雨多。渭北論文須細與,洛南問業念如何。有時尺素頻相寄,莫負東來錦鯉波。
犍為王氏書樓。宋代。蘇軾。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戛巖花春。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云。
慈湖中流遇大風舟危甚食時風止游靈巖寺。宋代。張耒。 心悸西江浪似山,眼明僧舍一窗閑。從今要見廬山面,畫作屏風靜處看。
茄藤社觀番戲二絕句 其一。清代。范咸。 連臂相看笑踏歌,陳詞道是感恩多。劇憐不似弓鞋影,一曲春風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