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棹逡巡欲動,臨極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金船滿捧,綺羅愁,絲管咽。回別,帆影滅,江浪如雪。
上行杯·草草離亭鞍馬。五代。孫光憲。 離棹逡巡欲動,臨極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金船滿捧,綺羅愁,絲管咽。回別,帆影滅,江浪如雪。
客船徘徊著即將開動,故友又趕來水邊相送,雖說是行客和送者心情各不相同,
我們?nèi)詽M飲大斗金杯,用酒來表達惜別之情。歌女在唱著傷愁的送別曲,伴奏的弦管似嗚咽著別情。當我向遠處回首告別的時候,一彎明月已高掛帆頂。只見如雪的浪花,涌動在浩淼的江中。
離棹(zhào):將離別的船。逡(qūn)巡:遲疑不決,欲進不進的樣子。賈誼《過秦論》上篇:“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去住:離去與留下。
金船:大酒杯,因形如船,故稱。又稱“金斗”。
綺(qǐ)羅:穿綺羅之人,此指侍女、歌女。
回別:回首告別,依依不舍貌。回,一作“迥”。
參考資料:
1、彭定求.全唐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4
2、錢國蓮 等.花間詞全集: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189
3、房開江 崔黎民.花間集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582-584
這首詞是寫與故人相別的情景,純用白描的方法,從“極浦送別”寫到帆影消失在“浪如雪”的碧江中,把去者和住者依依惜別的真摯感情,十分細膩地表現(xiàn)出來。王湘綺說孫詞寫“常語常景,自然風采”,這首詞正體現(xiàn)了這一藝術(shù)特色。
詞的上片,概括地寫“故人相送”的地點和心情。原來“離棹逡巡欲動”的原因,故人趕來相送,那無窮的離愁,不盡的祝愿,依依難舍的心情,都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去住心情知不共”一語,在結(jié)構(gòu)上來說,既是上片的結(jié)句,又是下片的過渡。從傳達手法上來說,它是語常而意新,語淺而意深,描繪了更為廣闊、更為深邃的美的境界。在去者此時此刻不免有“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之感;而在住者則自然而然地要在內(nèi)心里發(fā)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送別》)的疑問。這句話寫的常景常情,但它所包含的意義和韻味,大大地超出了它的語言框架,值得去思索和玩味。
下片十五前三句是鋪敘宴別時的情景,是“故人相送”的具體描繪。后三句是寫住者佇立凝望的神情,是依依惜別的形象刻畫。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情和景,而詞人卻把它寫得別有風采。故人舉行豐盛的惜別宴會,捧著滿杯的酒,向去者表示美好的祝愿。然而別易會難,聚少離多,在這“連理分枝鸞失伴,又是一場離散”(孫光憲《清平樂》)的時候,那穿著綺羅的美人,必會“歌袖半遮眉黛慘,淚珠旋滴衣襟”(孫光憲《何滿子》)。那奏著絲管的美人,必會發(fā)出“輕別離,甘拋擲,江上滿帆風疾”(《謁金門》)的感嘆。這一個“愁”字,一個“咽”字,把住者黯然銷魂的心情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回別,帆影滅,江浪如雪”,是以景語總結(jié)全詞,一句一韻,一韻一頓。他那佇立極浦,目送征帆,一直看到帆影消失在浩渺的煙波之中,但江上的浪濤卷起千堆雪,而他還在佇立凝思,種種神情心事,婉曲傳出。這情景很像李白《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的“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和《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他們都是用同一機杼,構(gòu)造出一個余味無窮的審美意境,都是不言情而情自見。不言愁而愁自深。不過李白寫的是當時當?shù)氐恼鎸嵣睿菍崒懀欢髡咴谶@里所寫的是想象。是想到“揮手自茲去”以后,故人的一往情深,不忍離別,佇立極浦。如癡如醉的情狀,是虛寫。以實寫虛,或者以虛寫實,都是含蓄美最常見、最一般的表現(xiàn)手法。他寫的現(xiàn)象是具體的,是有限的,但他輻射出來的內(nèi)涵卻是抽象的、無限的,耐人深思、耐人咀嚼的,因而具有更好的、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吳梅認為“孟文(孫光憲)之沉郁處,可與后主并美。”又說:“俊逸語,亦孟文獨有。”這首詞的下片的沉郁,上片的俊逸,確實是不容易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
孫光憲(901-968),字孟文,自號葆光子,屬雞,出生在陵州貴平(今屬四川省仁壽縣東北的向家鄉(xiāng)貴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荊南節(jié)度副使、朝議郎、檢校秘書少監(jiān),試御史中丞。入宋,為黃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國春秋》卷一○二有傳。孫光憲“性嗜經(jīng)籍,聚書凡數(shù)千卷。或手自鈔寫,孜孜校讎,老而不廢”。著有《北夢瑣言》、《荊臺集》、《橘齋集》等,僅《北夢瑣言》傳世。詞存八十四首,風格與“花間”的浮艷、綺靡有所不同。劉毓盤輯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中,又有王國維緝《孫中丞詞》一卷。 ...
孫光憲。 孫光憲(901-968),字孟文,自號葆光子,屬雞,出生在陵州貴平(今屬四川省仁壽縣東北的向家鄉(xiāng)貴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荊南節(jié)度副使、朝議郎、檢校秘書少監(jiān),試御史中丞。入宋,為黃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國春秋》卷一○二有傳。孫光憲“性嗜經(jīng)籍,聚書凡數(shù)千卷。或手自鈔寫,孜孜校讎,老而不廢”。著有《北夢瑣言》、《荊臺集》、《橘齋集》等,僅《北夢瑣言》傳世。詞存八十四首,風格與“花間”的浮艷、綺靡有所不同。劉毓盤輯入《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中,又有王國維緝《孫中丞詞》一卷。
憶遠曲。清代。陸錫熊。 鯉魚風起江濤惡,昨夜郎船何處泊。武昌遙望天上頭,客夢況隔巴江秋。杜鵑不解催歸去,處處征帆送津樹。日落黃陵古廟煙,秋風那顧客衣穿。霜天手冷鹍弦歇,苦雁聲中墮寒月。紅顏寂寞寧自嗟,只念游子羈天涯,破屋孤鐙枕如水,也應(yīng)似妾空閨里。
陽羨溪山好,吾將老、曾見昔賢心。念此語空留,買田未遂,桃源一別,舊路難尋。
嘆人生,幾回王子棹,徒付伯牙琴。爭似山人,煙霞占斷,洞天深隱,高臥長吟。
風流子 用顧東橋韻,寄史恭甫。明代。夏言。 陽羨溪山好,吾將老、曾見昔賢心。念此語空留,買田未遂,桃源一別,舊路難尋。嘆人生,幾回王子棹,徒付伯牙琴。爭似山人,煙霞占斷,洞天深隱,高臥長吟。向仙臺佛窟,看紫煙斂散,白日升沉。時聽端流激玉,巖溜淙金。更健步堪游,底須策杖,直鉤可釣,不用敲針。何日扁舟滆水,獨訪云林。
燕堂詩。宋代。蔡茲。 世情日澆道情深,悔不林泉早脫簪。一世簡編胎后葉,百年香火奉先心。詩緣好句須親錄,酒到濃時輒倩斟。於此更無關(guān)意事,時攜諸幼步花陰。
揭陽林虞笙孝廉。清代。丘逢甲。 百硯齋中十二方,買從京口壓歸航。漢碑周鼓留殘篆,珍重流傳古揭陽。
贈太傅中書令張文節(jié)公挽詞三首 其三。宋代。宋庠。 平日開黃閣,茲辰奠素旗。留侯嘗辟谷,巖說遂騎箕。天迥哀笳咽,林長導(dǎo)翣遲。行人此墮淚,何必峴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