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秀芙蓉,溪明罨畫。真游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長橋千載猶橫跨。
解佩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
陽羨歌·山秀芙蓉。宋代。賀鑄。 山秀芙蓉,溪明罨畫。真游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長橋千載猶橫跨。解佩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
山青芙蓉美,水明儼如畫,仙游巖洞水波間。臨風慨嘆遙想,周處當年斬蛟靈,長橋千載尤橫跨。
解綬帶投冠簪,歸隱躬耕田間,黃雞白酒漁樵社。陳登不復少壯豪,耳邊再無功名噪。
陽羨:今江蘇宜興,因境內有陽羨山而得名。詞牌即是《踏莎行》曲調。
山秀芙蓉:形容陽羨山巒如花。
溪明罨(yǎn)畫:常州宜興有罨畫溪,溪水明凈。罨畫:雜色彩畫。
真游:猶仙游。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于此。
斬蛟靈:西晉陽羨人周處,年少時十分勇敢,曾于長橋下揮劍斬蛟,為鄉里除害,傳為佳話。
解組投簪(zān):解去綬帶,投棄冠簪,指去官為民。
元龍:是三國名士陳登的字。
參考資料:
1、方智范 李康化評注 .短籬殘菊:閑逸集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7 :55-56 .
2、程艷杰 靳艷萍編著 ..宋詞三百首 精讀·故事 (上冊)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28-330 .
一般認為,這首詞很可能是賀鑄初到宜興時所作。賀鑄五十八歲致仕客居蘇州之后,經常來往于常州、宜興一帶。宜興古稱陽羨,所以賀鑄改《踏莎行》為《陽羨歌》,作詞抒發他致仕后落寞失志的情懷。
參考資料:
1、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詞鑒賞辭典 唐·五代·北宋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870-872 .
2、朱德才主編 .宋詞十八家 蘇軾詞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9年 :251-252 .
3、葉嘉瑩主編 .蘇軾詞新釋輯評 中冊 :中國書店 ,2007 :946-949 .
4、賀新輝主編 .全宋詞鑒賞辭典 第四卷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4 :138-140 .
賀鑄是詞壇上一位怪杰,其生活際遇,其藝術風格,其內心世界都是復雜而多彩的。他有許多詞都是寫騷情艷思的,但這首《陽羨歌》卻透露著隱逸之情,充滿了沉郁悲憤之氣。
宜興,古稱陽羨。賀鑄晚年寓居蘇州,杭州,常州一帶,常常往來于宜興等地,此篇想是晚年的作品。
上片寫景為主,開首兩句寫山川秀麗。據地方志所載,陽羨境內有芙蓉山,罨畫溪。罨畫,原指彩畫,以此名溪,想是此處風景美麗如畫。這里不言“芙蓉山高,罨畫溪明,”而顛倒為“山秀芙蓉,溪明罨畫。”這就使得“芙蓉”、“罨畫”均一語雙關。它們既是地名,又是形容詞修飾語,寫山川如芙蓉如彩畫般的美麗可人。“真游”一句寫溶洞之美。“真游洞”即仙游洞之意;真,即仙。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于此。洞中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美麗非凡。面對青山,碧水,滄波……,于是有感而發,轉而寫人。“臨風”二句用周處之典。周處,陽羨人,少孤,橫行鄉里,鄉人把他和南山虎、長橋蛟合稱三害。有人勸周處殺虎斬蛟,實際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種。周處上山殺虎,入水斬蛟,回來后知道原來鄉人憎惡自己,于是翻然改過。后來在文學作品中常以斬蛟比喻勇敢行為。唐劉禹錫《壯士行》詩有句云:“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辟R鑄“臨風”二句既有對周處的贊美,又有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翱搿倍謧鲗С龅母星槭菑碗s的。
下片抒懷與“慨想”暗脈相通。組,印綬,即絲織的帶子,古代用來佩印?!敖饨M”,即辭去官職?!巴遏ⅰ?,丟下固冠用的簪子,也比喻棄官?!敖饨M”三句是說自己辭官歸隱,終日與漁人樵夫為伍,黃雞白酒,作個買田置屋的田舍翁。結處以陳登自比。據《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記載,東漢人,陳登,字元龍。許汜見陳登,陳登自己睡大床,而讓許汜睡下床。后劉備與許汜論天下英雄時,許汜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眲湄熾y許汜沒有濟世憂民之心,只知求田問舍,為個人打算。并且說,要是我的話,我要自己睡到百尺樓上,讓你許汜睡在地上。此處賀鑄借陳登說自己已不再有年青時憂國憂民、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耳邊也不再有功名利祿之語。這結句實則是反語,是壯志難酬的激憤之語。
這首詞雖有山明水秀,雖有求田問舍,骨子里仍是沉郁一格。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漢族,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
賀鑄。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漢族,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陽春曲。宋代。張詠。 東風習習吹庭樹,知道春權移日馭。青紅獨解露春心,凝冷無言避春去。大有閒階白日長,清詞麗句祝春皇。春皇不肯論功烈,惟有年年君道昌。
偈頌一百六十首 其六十四。。釋宗杲。 今朝四月初一,衲僧放楖栗。雖然不許默照,須要人人面壁。
遺太白山人方舄歌。明代。鄭善夫。 道人昔年屠赤虬,虬革中作云錦裘。授之素女制方舄,精比南海之輕綃。鹖冠鶴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儔。余知尤物終非世所畜,化作雙鳧飛去從王喬。低五岳,小六州,游汗漫,三千秋。更欲乘風觀十洲,掉頭太白山悠悠。饑餐聚窟霞,渴飲清海漚。赤霄九萬去一息,戾止豈負樊籠憂。漢網恢恢羽獵愁,雙鳧雙鳧何處求。我亦從今理風翼,覓汝于昆崙頂上之椒丘。
訪采石臻山主不遇 其二。宋代。李之儀。 十年采石寄漂蓬,廣濟雖名寺亦空。將為新來有消息,依前山不結蓬籠。
題劉至誠行樂。清代。戴亨。 溪回蕩云容,虬松勢妖矯。日月摩高巔,石瘦青苔老??祁^信芒鞋,臨風恣幽討?;犴聘?,蒼翠午陰悄。觸目與神謀,精理擴懷抱。得意已忘言,隔澗聞幽鳥。邃壑古煙深,呼童覓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