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匡廬名,今睹雄秀姿。我舟薄其趾,陰雨深蔽之。
平生潔清念,諒受廬君知。寧辭三日淹,未恨一見遲。
邂逅得佳士,欣然即追隨。時云散諸峰,攢青逗參差。
五色太古色,相對心融怡。披衿尋鹿跡,抉洞徵賢祠。
風雩杳馀韻,書臺抗層基。前瞻辨五乳,仰顧指狻猊。
卻招白鶴仙,下瞰神龍陂。飛橋度三峽,艤棹凌深危。
噴濤電雪眩,轉石雷霆馳。薄暮不可留,淅淅山風悲。
明發開先游,寒溪涉清漪。入門雙劍色,夾道萬虬枝。
飛虹瀉青嶂,漱玉下深池。竹亭夐幽闃,四壁多殘碑。
出林送落日,踏月仍遨嬉。移舟星子灣,回首煙霧時。
歸來記所歷,一一天下奇。茲山信綿邃,覽勝猶多遺。
簡書屬有程,逼仄嗟絆羈。悠悠此時路,依依后來期。
巢棲云松間,瓢飲澗水湄。昔賢有高躅,安用微官為。
廬山紀游贈黃伯庸。元代。吳師道。 昔聞匡廬名,今睹雄秀姿。我舟薄其趾,陰雨深蔽之。平生潔清念,諒受廬君知。寧辭三日淹,未恨一見遲。邂逅得佳士,欣然即追隨。時云散諸峰,攢青逗參差。五色太古色,相對心融怡。披衿尋鹿跡,抉洞徵賢祠。風雩杳馀韻,書臺抗層基。前瞻辨五乳,仰顧指狻猊。卻招白鶴仙,下瞰神龍陂。飛橋度三峽,艤棹凌深危。噴濤電雪眩,轉石雷霆馳。薄暮不可留,淅淅山風悲。明發開先游,寒溪涉清漪。入門雙劍色,夾道萬虬枝。飛虹瀉青嶂,漱玉下深池。竹亭夐幽闃,四壁多殘碑。出林送落日,踏月仍遨嬉。移舟星子灣,回首煙霧時。歸來記所歷,一一天下奇。茲山信綿邃,覽勝猶多遺。簡書屬有程,逼仄嗟絆羈。悠悠此時路,依依后來期。巢棲云松間,瓢飲澗水湄。昔賢有高躅,安用微官為。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歲。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19歲誦宋儒真德秀遺書,乃致力理學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學說。元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主持興筑漕渠以通運。因為官清正,被薦任國子助教,延祐間,為國子博士,六館諸生皆以為得師。后再遷奉議大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于家。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于學,剖析精嚴。 ...
吳師道。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歲。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19歲誦宋儒真德秀遺書,乃致力理學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學說。元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主持興筑漕渠以通運。因為官清正,被薦任國子助教,延祐間,為國子博士,六館諸生皆以為得師。后再遷奉議大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于家。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于學,剖析精嚴。
升堂頌古五十二首 其十四。。釋懷深。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游崆峒巖和洪邑侯韻。明代。梁之屏。 何處尋真覓島洲,崆峒景物似羅浮。霞流玉乳巖多麗,風捲晴嵐石更幽。九轉鼎留經歲月,三花樹老度春秋。片云屯蓋祥光映,列宿遙臨瑞氣收。選勝登高還躡屐,沖寒歸路索重裘。公馀偶爾乘佳興,豈是當年秉燭游。
元月三十夜 其一。。盧青山。 窮天無月有蒼寒,愁緒牽纏繞管端。散入乾坤封畛外,收回方寸芴芒間。人和夢去千千里,歲拽衰來望望然。多謝雄雞解催旦,為余一唱裂腸肝。
張丞見和次韻答之。宋代。陳造。 我本山林人,娛老有日用。時須禽一戲,暇乃笛三弄。言償作縣責,顧敢寶所重。催科未妨拙,防速牙角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