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塘路。背人一點流螢去。流螢去。夜涼幾陣,花梢微雨。
曲闌干畔梧桐樹。桐陰一抹紋窗護。紋窗護。如今少個,驚鴻偷覷。
秦樓月。近現代。陳方恪。 銀塘路。背人一點流螢去。流螢去。夜涼幾陣,花梢微雨。曲闌干畔梧桐樹。桐陰一抹紋窗護。紋窗護。如今少個,驚鴻偷覷。
陳方恪(1891—1966)字彥通,齋號屯云閣、浩翠樓、鸞陂草堂。江西義寧(今修水)人,陳三立第四子,陳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稱其為“陳家老七”、“彥老七”。光緒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陳寶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受家學影響,從小習詩詞文章,傳承散原老人文脈。師從陳銳、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鄭文焯、陳衍、鄭孝胥等詩詞名家點撥,詩名在其兄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之上。陳方恪大半生風流倜儻,名士氣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鎮稱為“金陵最后一個貴族”。 ...
陳方恪。 陳方恪(1891—1966)字彥通,齋號屯云閣、浩翠樓、鸞陂草堂。江西義寧(今修水)人,陳三立第四子,陳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稱其為“陳家老七”、“彥老七”。光緒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陳寶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受家學影響,從小習詩詞文章,傳承散原老人文脈。師從陳銳、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鄭文焯、陳衍、鄭孝胥等詩詞名家點撥,詩名在其兄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之上。陳方恪大半生風流倜儻,名士氣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鎮稱為“金陵最后一個貴族”。
旱雷。宋代。文同。 夏旱亦已久,眾懼非常災。茫茫大田中,赤風起炎埃。密云徒滿空,甘澤竟不來。但聞南山下,日日喧怒雷。
避地白巖山中書懷。宋代。吳說。 胡虜憑陵甚,長驅青海邊。攜家遭困頓,憂國憤迍邅。不省歲月換,徒驚花草鮮。到頭蘇息否,灑淚問蒼天。
華亭吳江道中偶作十絕 其七。唐代。朱長文。 煙暝重湖日欲明,輕篷遙遞浦前聲。良魚好入深淵去,不為鳴榔取次驚。
三忠祠。明代。孫緒。 拂袖拜三賢,云霞映暮天。孤忠徒自許,一死竟誰憐。玄化昭心事,丹誠付簡編。明禋逢盛世,肸蚃自年年。
鷓鴣天 讀《柳如是別傳》。近現代。金克木。 寒柳金明俱已休。哪堪回首舊風流。縱橫盲左凌云筆,寂寞人間白玉樓。情脈脈,意悠悠。空懷家國古今愁。何須更說前朝事,待唱新詞對晚秋。
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代。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來去云無意,東西水自流。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