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聞唐李氏,世號為賢妻。以力營七喪,或謂難庶幾。
孰知蔡家婦,其事乃同之。豈特在中饋,無往而無儀。
孝于其所尊,慈于其所卑。即知義所在,能終義所為。
我生至此極,我嫁逢百罹。其屬死略盡,其骨俱無歸。
身為未亡人,心乃真男兒。以己任其責,無忘須臾時。
但恐事不濟,安知恤寒饑。乃捐奉生具,而為送亡資。
面不御膏沐,首不加冠笄。金珠鬻于市,文繡容何施。
更無囊中裝,唯有身上衣。殆將截其發,幸茍完其肌。
所得蓋良苦,所積從細微。如此十年久,猶以為支離。
日下卜諸良,宅兆相厥宜。一舉十八喪,一旦得所依。
手自植松楸,身亦沾涂泥。何暇裹兩足,但知勤四肢。
居者嘆于室,行者泣于歧。鳥亦助叫號,人思操蔂梩。
冥冥長夜魂,所獲喜可知。郁郁佳城中,不為中道尸。
卒辦其家事,少慰而心悲。義深海可涸,行堅山可摧。
孤誠貫白日,幽光淩虹霓。吾聞古烈女,犖犖非無奇。
一死蓋易處,一節亦易持。至如張氏者,使人尤歔欷。
誰為孝婦傳,誰為黃絹碑。亦有淮上翁,為述濉陽詩。
移書太史氏,無令茲逸遺。
濉陽。宋代。徐積。 嘗聞唐李氏,世號為賢妻。以力營七喪,或謂難庶幾。孰知蔡家婦,其事乃同之。豈特在中饋,無往而無儀。孝于其所尊,慈于其所卑。即知義所在,能終義所為。我生至此極,我嫁逢百罹。其屬死略盡,其骨俱無歸。身為未亡人,心乃真男兒。以己任其責,無忘須臾時。但恐事不濟,安知恤寒饑。乃捐奉生具,而為送亡資。面不御膏沐,首不加冠笄。金珠鬻于市,文繡容何施。更無囊中裝,唯有身上衣。殆將截其發,幸茍完其肌。所得蓋良苦,所積從細微。如此十年久,猶以為支離。日下卜諸良,宅兆相厥宜。一舉十八喪,一旦得所依。手自植松楸,身亦沾涂泥。何暇裹兩足,但知勤四肢。居者嘆于室,行者泣于歧。鳥亦助叫號,人思操蔂梩。冥冥長夜魂,所獲喜可知。郁郁佳城中,不為中道尸。卒辦其家事,少慰而心悲。義深海可涸,行堅山可摧。孤誠貫白日,幽光淩虹霓。吾聞古烈女,犖犖非無奇。一死蓋易處,一節亦易持。至如張氏者,使人尤歔欷。誰為孝婦傳,誰為黃絹碑。亦有淮上翁,為述濉陽詩。移書太史氏,無令茲逸遺。
徐積(1028—1103)北宋聾人教官。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門外,故自號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寧二年,年七十六歲。政和六年(1116),賜謚節孝處士。家鄉人為其建 “徐節孝祠”,明清兩代均有修繕,毀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傳。 ...
徐積。 徐積(1028—1103)北宋聾人教官。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門外,故自號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寧二年,年七十六歲。政和六年(1116),賜謚節孝處士。家鄉人為其建 “徐節孝祠”,明清兩代均有修繕,毀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傳。
旱雷。宋代。文同。 夏旱亦已久,眾懼非常災。茫茫大田中,赤風起炎埃。密云徒滿空,甘澤竟不來。但聞南山下,日日喧怒雷。
立秋前荷溪。清代。戴亨。 書齋西數武,別有遠塵天。芒履偶然到,滄洲久自專。藤蘿垂暮雨,桑柘起疏煙。景色新秋近,輕涼亦可憐。
送黃若木還莆。明代。徐熥。 執手向城隅,送君歸鯉湖。風濤危渡峽,雨雪倦登途。遣日攜書卷,消寒問酒壚。不須嗟伏櫪,千里待名駒。
上立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臺為韻 其五。宋代。戴炳。 君子如真金,真金剛不改。小人如浮云,瞬目多變態。隨世良獨難,殉道乃無悔。近日崔菊坡,堅臥辭鼎鼐。
嬴惠庵十景詩為鄧元宇將軍賦 其四 石竇泉香。明代。王弘誨。 季子坡翁懷古間,松楸石竇水潺湲。源源本本鐘情處,家在泉南第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