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見子時,我在西關住。顧我已衰朽,愛子特明悟。
其后十數年,于此數見之。氣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
貌者德之表,精神氣所為。氣無所不適,其本在養頤。
所養得其正,其美充四肢。子是名公孫,家法能自持。
子學有舊業,尤富禮與詩。重之以所養,何適而弗宜。
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夫以子之明,豈惑于多歧。
修鞭與長轡,逸駕無停時。古人亦何人,勿問皆可追。
昨見子筆札,老人為子喜。其言遜而恭,賁然有文理。
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語。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輔。
送李光道。宋代。徐積。 憶昔見子時,我在西關住。顧我已衰朽,愛子特明悟。其后十數年,于此數見之。氣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貌者德之表,精神氣所為。氣無所不適,其本在養頤。所養得其正,其美充四肢。子是名公孫,家法能自持。子學有舊業,尤富禮與詩。重之以所養,何適而弗宜。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夫以子之明,豈惑于多歧。修鞭與長轡,逸駕無停時。古人亦何人,勿問皆可追。昨見子筆札,老人為子喜。其言遜而恭,賁然有文理。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語。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輔。
徐積(1028—1103)北宋聾人教官。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門外,故自號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寧二年,年七十六歲。政和六年(1116),賜謚節孝處士。家鄉人為其建 “徐節孝祠”,明清兩代均有修繕,毀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傳。 ...
徐積。 徐積(1028—1103)北宋聾人教官。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門外,故自號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寧二年,年七十六歲。政和六年(1116),賜謚節孝處士。家鄉人為其建 “徐節孝祠”,明清兩代均有修繕,毀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傳。
懷顧黃公。清代。王又旦。 不畏窮愁只著書,幽棲風物近何如?斷云疏雨吳王峴,竹瓦臨江十尺廬。
諸路發解勸駕。宋代。吳潛。 東郡衣冠盛,南宮榜帖新。諸科唐取士,數路漢得人。鳴鹿殷勤意,攀龍變化身。若為明主獻,忠讜要披陳。
廬山道中。宋代。董嗣杲。 疊疊蒼巒別是天,往來即是地行仙。撥云峰底落紅雨,冷翠谷中浮紫煙。樹色凈依山色古,樵聲清共瀑聲傳。遠公不作淵明醉,結社徒然懷白蓮。
為玄度壽母 其二。明代。李云龍。 浮嶠千峰郁翠盤,北堂開處對巑岏。囊馀鮑氏珍珠黍,地有何姑云母丹。琪樹舞風回色鳥,玉笙吹月下文鸞。遙知鄧岳多仙侶,碧海觴飛玉露漙。
和張寺簿功父得祠。宋代。釋寶曇。 碧海鯨魚快一逢,不為夜雨泣秋蟲。神交已極天人際,玉立仍馀國士風。故壘山川成舊恨,今年桃李著新功。卻應袖取經綸手,留待君王復沛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