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系舟。
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
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脁樓。
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
寄崔侍御。唐代。李白。 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系舟。獨憐一雁飛南海,卻羨雙溪解北流。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脁樓。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
譯文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聽著猿啼內(nèi)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xiāng)時間太長我如同一只失去纜船的小舟四處飄泊。
最為可憐的是我如孤雁獨自南飛大海,于是羨慕雙溪還知道向北而流。
崔侍御您屢次解下陳蕃之榻來招待我,我這匆匆過客卻難以登臨謝脁樓。
此處您我別離就如同落葉飄飛,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飛散而去。
注釋
崔侍御:即崔成甫,長安人,開元中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轉(zhuǎn)馮翊縣尉、陜縣尉,后攝監(jiān)察御史,天寶五年(746),為李林甫所排擠,貶黜湘陰,乾元元年卒(見郁賢皓《李白展開閱讀全文 ∨
這首詩前二句點明地點、時間、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畫面,渲染出凄涼的氛圍。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為凄寒;離別是令人傷感的,而在離別之前的夜晚,目睹滿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則尤為傷感。詩人將離開故地稱為“去國’’,見出詩人對宣城依戀之深;把將要開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顯見詩人在此地只是短暫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戀深,烘托內(nèi)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兩句緊承上文,進一步展示詩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飛,故有“獨憐”之嘆;又由南飛之雁的孤獨,轉(zhuǎn)生“卻羨“雙溪“北”流之感。這里,詩人通過一“南”一“北”,一“憐”一“羨”,曲折地表達了不愿南行,卻只得南行;渴望北歸,又無法北歸的復(fù)雜情感。
五、六兩句宕開一筆,借陳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時,以“過客”回應(yīng)篇首“不系舟”,表明詩人確是行色匆匆,竟連最愛登臨的謝脁樓也難以光顧了。最后兩句正面揭示題旨,用落葉為喻,點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別了,其中寓有無限飄零之感,增添了全詩的悲涼色彩。
這首詩格調(diào)略顯低沉,和詩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關(guān)。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全詩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勁直之氣,極耐人咀嚼品味。中間兩聯(lián)對仗嚴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勢。結(jié)語處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遠,有不盡之思。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早曾拜疏乞歸田,羈絆虛名又幾年。道德愈難期往哲,事功無復(fù)望時賢。
宦情似水年來淡,鄉(xiāng)思如旌日自懸。老病放還蒙帝力,不知何以答皇天。
天順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請十三日又請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師舟中賦七首 其五。明代。薛瑄。 早曾拜疏乞歸田,羈絆虛名又幾年。道德愈難期往哲,事功無復(fù)望時賢?;虑樗扑陙淼?,鄉(xiāng)思如旌日自懸。老病放還蒙帝力,不知何以答皇天。
無奈清宵輾轉(zhuǎn)思。頻敲殘韻譜新詞。聆風(fēng)擬續(xù)招魂賦,織夢猶拈斷藕絲。
花未晚,蝶何遲。相逢恰是別離時。九天縱乞靈芝草,爭療紅顏刻骨癡。
思佳客·次韻和江南雨。。谷海鷹。 無奈清宵輾轉(zhuǎn)思。頻敲殘韻譜新詞。聆風(fēng)擬續(xù)招魂賦,織夢猶拈斷藕絲。花未晚,蝶何遲。相逢恰是別離時。九天縱乞靈芝草,爭療紅顏刻骨癡。
上京次貢待制韻(三首)。。涂穎。 蓬萊仙子學(xué)長生,群帝朝天絳節(jié)迎。昨日六龍回北極,云裾霞佩集灤京。
重寄元美 其二。明代。李攀龍。 南冠君子系京華,秋色傷心廣柳車。此地由來多俠客,不知誰是魯朱家。
嬴惠庵十景詩為鄧元宇將軍賦 其四 石竇泉香。明代。王弘誨。 季子坡翁懷古間,松楸石竇水潺湲。源源本本鐘情處,家在泉南第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