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
膚瑩玉,鬢梳蟬,綺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隨人,似斗嬋娟。
訴衷情·琵琶女。宋代。蘇軾。 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膚瑩玉,鬢梳蟬,綺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隨人,似斗嬋娟。
小蓮剛剛給琵琶調弦,聲音清越,好像要沖破云天。細細聽來,樂聲分明在訴說繡閣中的怨恨,聲聲感人。
只見她膚如美玉,梳著一對蟬鬢,手抱琵琶,站在窗前。今晚的月亮照著她,好像月宮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訴衷情:詞牌名。唐教坊曲。又名《一絲風》、《訴衷情令》等。有唐詞、宋詞之分。唐詞有單調、雙調兩體。宋詞皆雙調。
小蓮:北齊后主高緯寵妃馮淑妃名小憐(一作蓮),能彈琵琶,善歌舞。此處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藍的天空。
繡閣:閨房,指女子的住處。幽恨:深恨。
瑩玉:形容皮膚潔白。瑩:玉色美石。
鬢梳蟬:將鬢發梳成蟬翼的形狀。
綺(qǐ)窗:雕畫美觀的窗戶。
素娥:傳說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稱素娥。
故故:故意或特意。唐、宋時口語。
嬋娟:美好的樣子。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3
2、石延博.宋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4年12月:64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十月,該詞是蘇軾在宋道的家中見有女彈奏琵琶有感而作,同時作《宋叔達家聽琵琶》一詩。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91-93
上片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和內心的幽恨。蘇軾借北齊善彈琵琶的馮淑妃的名字指稱琵琶女,暗含著對她的技藝的贊許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說轉軸撥弦,開始彈奏。聽去果然不同凡響:“彈破碧云天。”古人形容歌聲響亮和美妙,本有“響遏行云”之說(見《列子·湯問》),唐詩“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來。蘇軾再加變化,用來夸說琵琶彈奏的高妙動人,是恰切不過,而又有創新意味的。著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詩人李賀“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這句詩的啟發,以突出其超常的藝術效果。由于受到詞調字句的嚴格限制,蘇軾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樣在《琵琶行》中對另一個琶琶女的絕技展開描寫,而只是從聽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張和寫意的筆法作了高度的概括,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說琵琶女技藝高超,還表現在:“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能把一個閨中女子內心深微、復雜的感情,都通過琵琶彈奏的樂曲傳達出來,讓蘇軾“分明”地加以體認,這是很精湛的技藝。這兩句雖然同樣寫聽覺感受,卻從曲調傳寫的情感(或心理內容)著眼,因而并不顯得重復,而且多少接觸到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也暗含著蘇軾對她的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上片寫琵琶女,句句緊扣“琵琶”的彈奏,寥寥幾筆,就能給人以比較鮮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轉換角度,寫琵琶女的外形美。過片“膚瑩玉,鬢梳蟬”兩句,從正面著筆寫琵琶女的膚色白皙和鬢發俏麗,像是電影中的兩個特寫鏡頭,表現了琵琶女外形的美麗。接下去“綺窗前”一句,像是寫了一個側影,與上片聯系起來看,這該是琵琶女彈奏之處,原來那美妙動聽、曲傳幽恨的琵琶聲就是從這兒發出的。所以這一筆雖已虛化,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間。結尾以明月來襯托,使琵琶女更顯得天姿國色,美麗動人。妙在將明月人格化,說明月在今夜特意隨人行走(當明月發現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誰更美好呢。這是蘇軾聽到琵琶女彈奏時,恰好見到當空的一輪明月,靈感突發,因而獲致的神來之筆
從全詞來看,上片為主,而下片為賓,下片所寫的人的外形美,對于上片所寫的技藝之精、樂聲之美來說,也是一種襯托。蘇軾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這是作品藝術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春日客感。清代。李周南。 暢好晴光感不勝,遠游客等在家僧。生憎白發頻窺鏡,盼到黃昏早試鐙。久坐茶香濃似酒,苦吟詩瘦冷于冰。春來何事關情甚,兩度松楸掃未曾。
六言二首贈月蓬道人。宋代。劉克莊。 我與蒙倛相類,君似季咸而非。老子曾傳口訣,道人勿泄天機。
清平樂。元代。郯韶。 湘云微度。六曲朱闌暮。簾外香飄梅子樹。知有王孫索句。誰將瓊琯吹霞。柳花飛過東家。說與門前去馬,斷腸休為琵琶。
送文潛歸因成一絕奉寄。宋代。呂本中。 水天空闊片帆開,野岸蕭條送騎回。重到張公泊船處,小亭春在鎖青苔。
題方方壺畫垂綸意 其一。明代。藍仁。 漁父空頭白,生涯一舸微。欲浮滄海去,又逐暮潮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