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宿白馬寺。唐代。張繼。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漢代白馬馱經的事早已過去,只剩下斷碑和殘破的古廟留下遺跡。
這茅草房上吹起了蕭瑟的秋風,一夜的浙瀝秋雨給人帶來了多少別思離情。
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十二公里處。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國最早的一座官辦佛寺。
白馬馱經:傳說漢明帝遺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至洛陽,同時有白馬馱經而來,故所建佛寺名白馬寺,白馬馱經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漢法本內傳》與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
剎(chà):佛寺。
蕭蕭:風聲。
羈思:即羈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鄉的心情。
參考資料:
1、肅靜,阿華編,中國名勝風光詩詞選,中國書店,1992.01,第84頁
2、王曙著,新編唐詩故事集 黃河長江親情篇,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1,第193頁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安史之亂”,當年十二月,叛軍攻陷洛陽。安祿山在派兵西進的同時,于公元756年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東都洛陽遭到嚴重破壞,白馬寺也未能幸免。經過這次浩劫,當詩人張繼在一個秋雨之夜投宿其寺,在感慨萬千中,便寫下了這首《宿白馬寺》詩。
參考資料:
1、洪丕謨,佛詩三百首,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08月第1版,第106頁
詩先寫入白馬寺時所見所感。作者從眼前的斷碑殘剎想起白馬馱經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見”的鮮明對比,極為準確地傳達出他當時的感傷情緒,從中透露出濃郁的時代氣息。接著,抒寫宿白馬寺的感受。破舊的茅屋,蕭蕭的秋風,沙沙的雨聲。觸發起作者思鄉念親的愁情;在這環境的演染與襯托下,“濃”字就顯得極為自然而突出。至此,傷時之恨,身世之感、羈旅之愁在詩中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詩成為繼《楓橋夜泊》后的又一寫愁名篇。對比《宿白馬寺》和《楓橋夜泊》兩首詩,可以發現兩者有共同之處:兩者寫的都是秋天,前者為“秋風起”,后者為“霜滿天”;兩者均寫到夜晚,前者為“一夜雨聲”,后者為“江楓漁火”;兩者都寫到愁苦,前者為“羈思濃”,后者為“對愁眠”。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
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春日雜詠二首 其一。明代。楊基。 偶自循籬出徑苔,刺桐花落野棠開。一年春已無多在,幾個人曾有暇來。浸谷陂塘科斗亂,浴蠶時節杜鵑哀。買山莫種閑花柳,多覓松栽與柏栽。
荅寄延綏王中丞慎徵 其一。明代。王世貞。 中丞繡斧下青霄,十萬軍聲靜不囂。何限五原春草色,莫容代馬向秦驕。
次韻昌叔詠塵。宋代。王安石。 塵土輕飏不自持,紛紛生物更相吹。翻成地上高煙霧,散在人間要路岐。一世競馳甘睬目,幾家清坐得軒眉。超然祇有江湖上,還見波濤恐我時。
滿江紅 其一 慶云劉氏婦回生紀事,代星謀。清代。吳重憙。 誰釀跳梁,使弱息、都罹浩劫。早已分、死人香里,長埋枯骨。白刃截開兒女淚,紅閨濺盡英雄血。痛女貞、一木本難支,甘摧折。云屯馬,奔如沸。雷轟炮,聲如接。是誰向、黃沙白草,返魂偏爇。烽火無情珉玉險,干戈有縫菤葹活。把團圞、八口抵馨香,同垂節。
三部樂 和霞盦風后木葉枯脫之作。清代。楊玉銜。 林禿山髡,掃木葉一空,似頭新沐。蠣墻薜荔,凌亂詩人吟屋。未歲寒、松柏先凋,豈梅花五月,笛聲飛玉。橫汾帆亂,又唱大風一曲。更傷揀枝旅雁,當月昏水闊,冷餐寒宿。許教壘完檐幕,焰支窗燭。問塵襟、滌除幾斛。身世淚、真盈一掬。梁月照色,荒三徑、多少余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