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宋代。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彈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蕩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細膩地傳達出內(nèi)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箏柱斜列著,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曲調(diào)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弄:演奏樂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傳舜帝南巡蒼梧,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為題材寫成樂曲。
十三弦:漢史游《急就篇》之三顏師古注:“箏,亦小瑟類也,本十二弦,今則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飛雁:古箏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稱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黛,青黑色的顏料。
參考資料:
1、遲乃義、鉑淳.名家書畫 宋詞:中華書局,2013:88
2、上彊邨民.宋詞三百首全解: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4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尤喜樂府,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他不受世俗約束,生性高傲,不慕勢利,從不利用父勢或借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謀取功名。此詞借寫一個歌妓彈箏來表現(xiàn)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實則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不滿和愁緒。
參考資料:
1、楊國孚.韻譯歷代經(jīng)典詩詞歌賦曲: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2011:268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托,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diào),首先,用的是箏,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適合表現(xiàn)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diào)。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向視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為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于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易使人產(chǎn)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
上闋后兩句點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義,并點出彈箏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箏曲轉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為一體,仿佛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凄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嘆。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
晏幾道。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長安肆中有擁書甚富而秘不示人詩以異之。明代。凌義渠。 古香拂拂手摩挲,為惜牟珠剩幾多。憑仗血誠通姓字,一編高擁意如何。
鼓山八詠。。卓肇昌。 海門清泬寥,輕棹欲杭之。月映鰲頭落,流分燕尾支。回帆撾聽鼓,潛壑客探驪。宵靜波心迥,舟搖嶂勢馳。村光遙望渺,歸思度灣遲。唱罷金雞曉,伊人水一涯。
嶺上見大江及匡廬諸峰。。項安世。 背立梧桐嶺,面對匡廬峰。江流過其下,渺渺去朝宗。萬山左右衛(wèi),如陣復如墉。壯哉天地間,偉觀人所鐘。自有此山來,來往賞憧憧。豈是千載人,無有此心胸。定應出圣宅,山鬼閟其蹤。茲行亦奇事,突兀肯相供。多言恐怒來,急下扶吾筇。
癸未蜀游雜詩四首 其三 寄幼女一吟。近現(xiàn)代。豐子愷。 與汝江頭別,予情獨黯然。客居春興少,蜀道古來難。對景思新語,當筵憶笑顏。群兒皆雋秀,最小即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