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太平洋遇雨。清代。梁啟超。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我乘船過太平洋見雨霧迷茫橫貫亞洲美洲,遠處水天相連浪濤好象在蕩滌天地向東流去。
戊戌政變后的劫余人物不會被歷史浪潮滌蕩盡,今天我又懷著改革社會的雄心壯志作遠游。
縱橫:形容雨霧迷茫,無邊無際。
亙:gèn,橫貫,從此端直達彼端。
二洲:指亞洲、美洲。太平洋東接美洲,西接亞洲。
浪淘天地:形容浪濤好象在蕩滌天地。
卻余人物:指戊戌改變后的劫余人物,包括詩人自己。
淘難盡:指維新變法的人物沒有殺盡。
風雷:詩人借以比喻自己懷有改良社會的雄心壯志。遠游:指詩人遠游美州。
參考資料:
1、王烈夫.元明清詩詞名作注解析譯: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10:第169頁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大肆捕殺維新黨人,變法宣告失敗,詩人逃往日本。第二年,即1899年,詩人往游美洲,乘船過太平洋,遇雨有懷,而寫下這首七絕。
參考資料:
1、王烈夫.元明清詩詞名作注解析譯: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10:第169頁
這首詩據說是在革命斗爭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作者寫此詩作為聯絡暗號用的。
詩的起句就點題,并表現出一股恢宏的氣勢:天宇之大,一雨能夠延綿亞美二洲。也就是說,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灑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灑在已離之亞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暫時按下。已離之亞洲,則令詩人浮想聯翩,綰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東流”承接,第一二句聯系緊密,結構更顯緊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亞洲大地那種壯闊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詩人設想那灑在亞洲中華國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滾滾東流,“浪陶天地”,這是何等的氣魄,“入東流”,則又指明了了天地運行的真理,也預示著位于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定當掀起一波鋪天蓋地的巨浪。而這句詩又自然而然地與蘇東坡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赤壁懷古》)聯系起來。但詩人并不茍同于坡仙的懷古傷今,于是轉出新意:“卻余人物淘難盡。”“卻”字關聯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雖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決不會像千古風流人物那樣,瞬息即被歷史之波浪長流所淘盡。但也就是這種突兀,更能將作者自己與古代的風流人物之間那種反差體現出來,于是,詩的最后一句“又挾風雷作遠游”,便表示了自己壯志未泯,此番遠游美洲決不消極逃遁,而是另有一種風雷大志包藏胸中。風雷本是一種自然天象,風雷大作則宇宙震顫,以往的古詩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風雷這種驚天動地的現象來表明自己立志開創一番宏圖偉業的決心。此句在這里,出自一個在戊戌變法中遭到慘敗的重要人物之中,這種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詩托雨寫志,表現了作者并不因為變法維新運動的失敗而退縮,胸懷遠大目標,一往無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帶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遙視亞美二洲;身處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來。境界開闊,情懷高遠,有一種奔放熱情溢于字里行間。
梁啟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漢族,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是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
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漢族,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是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震兒設教永平移家就養途中即事有作。清代。孔繼瑛。 有子悲風木,饑驅到北平。移家聊遠道,就食悵馀生。載主親封篋,棲神宛倚衡。同車頻險阻,共命判幽明。渡水潛相喚,登山恐或驚。崎嶇輪易折,觳速馬難行。攬袖看孫哭,烹茶有婦迎。為言官道近,齊說郡侯清。地繞岡巒勢,人多弦誦聲。疏花開小院,斜日下高城。聚似萍波泛,來當麥浪晴。黃泉誰問路,白發獨添莖。每憶黔婁被,徒憐考叔羹。蕭條愁官館,何日送歸旌。
炮局雜詩 其五。。周作人。 一夜寒燈十首詩,若中作樂有誰知。而今木屋颼颼冷,正是無憂無慮時。
徐惟得沖漠齋又題八絕 其二 白云洞。明代。胡應麟。 石洞蒼茫閉水簾,碧窗云冷玉龍潛。不妨行雨邀巫峽,猶記為霖出傅巖。
題陳貴白畬齋。宋代。戴表元。 海山作農農較苦,累級開畬燒宿莽。畬成得粟不償勞,歲晚空瓶誤饑鼠。不如陳郎腹果然,日日閉門耕紙田。馀糧尚許餉遠客,植來時和南風篇。
送惟良上人歸江南。唐代。盧綸。 落日映危檣,歸僧向岳陽。注瓶寒浪靜,讀律夜船香。苦霧沈山影,陰霾發海光。群生一何負,多病禮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