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唐代。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凈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崔九曾與王維,作者同隱于終南山,從作者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愿意再隱居下去了,于是有了作者的這一番勸勉。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這兩句是說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論入山深淺,都要飽覽山川之秀麗,林木之幽美。這當然是勸勉崔興宗不要再留戀世俗的生活,把對山水的感情升華到一種與世俗生活相對立的高度,這與他們對現實的厭倦與反感有關。“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這兩句是勸崔興宗隱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間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從那個境界里返回到現實中來了。這一方面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作者為什么要人留戀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呢?這是由于他們在現實中屢屢失敗,一方面產生了對現實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認識了現實生活。作者生活的時代大約屬于唐玄宗和唐肅宗時期,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后期。那個時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寵幸楊貴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層知識分子無法入仕,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沒有出路。所以他們寧愿隱居山林,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作者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作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因此他說:“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為一首好詩。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
裴迪。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水龍吟 其一 楊花和東坡韻。清代。尤侗。 美人滿院紅妝,綠珠忽向高樓墜。非云非雨,非朝非暮,一天春思。繡閣嬌慵,厭他輕薄,重門深閉。奈偷從墻角,窣來窗畔,人前故眠羞起。可惜風流掃地,賴多情、青苔牽綴。生成薄命,飛來又被,鸚哥啄碎。一縷殘魂,浮萍再世,去隨流水。想深宮拾得,踏歌連臂,有人垂淚。
安樂窩中吟 其六。宋代。邵雍。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歷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送達天山融州大守。元代。吳當。 五馬翩翩渡五溪,玉融更在桂林西。連山晴黛分巖洞,列戍昏煙疊鼓鼙。隴上梅花無雁過,庭前榕葉有鶯啼。使君自是金閨彥,暫為分憂及遠黎。
病訊四章 其二。明代。王彥泓。 繡被新鴛剩半床,怕拈卮酒怕聞香。能瘳別恨無靈藥,愿駐華姿有禁方。背冷乍溫教女弟,面痕輕舐待蕭郎。懸知乍起新妝淡,只有葵花似嫩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