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游太平公主山莊。唐代。韓愈。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太平公主當年想占盡春色,把自己山莊的亭臺樓閣筑得高過城闉。
要想知道山莊前面的花木還有多少,一直延伸到終南山也不屬于他人。
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
占春:占盡人間春光美色。
臺榭(xiè):亭臺樓閣。
城闉(yīn):城門外層的曲城。
南山:指終南山。
該詩寫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韓愈三為博士時。作者所游太平公主山莊的故址,他通過寫太平公主大肆修建亭臺樓閣,以此來譏諷她的奢華和貪欲,便作下該首詩。
參考資料:
1、卞孝萱,張清華.韓愈集:鳳凰出版社,2014.10:20
2、劉維.唐詩三百首 圖文本: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2:81
第一句“公主當年欲占春”是寫“公主當年”的事。這是指公主憑借其權勢,圍地為莊,要想獨自占有長安近郊的山色春光的事情。公主早已不在,人去事非,這當然是詩人游其故地而追懷過去的事情,所以詩人用了“當年”,詩一開頭就點出此事已經過去,言外之意對現在仍有現實意義,即借古諷今之意。“公主”是指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否則,既使有這個野心想“欲占春”也沒有這個膽,也只有武則天的女兒才會有如此野心和斗膽,太平公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統治階級中最具野心勃勃的女性。“欲占”則更是精妙絕倫、警辟含深奇崛之語,錢可以占,地可以占,甚至人也可以占,可春天卻不能占。春光能占的話,就是癡人說夢話了。這里本來是指太平公主大興土木。建山莊別墅。可詩人不正面說建別墅山莊,卻偏說“欲占春”,寫得何等意味深長,連春天春光都可以占,反過來說還有什么不能占,“欲占春”三個字一出,太平公主,何止一個太平公主人,簡直就是整個統治階級的驕橫貪婪的嘴臉,欲壑難填的本性就被揭露得血淋淋,真是“欲占春”三字見血,酣暢痛快。
第二句“故將臺榭壓城闉”仍然是寫“當年”事,仍然是詩人游覽故地發生的故事。在綿延數十里的長安城附近山莊別墅中,建的亭臺樓閣要比帝都長安的城墻還要高,其野心是很大的。這樣大興土木,這樣奢侈,這樣野心,這樣貪婪,這樣放肆,詩人只用了兩個字“壓”和“故”,“壓”是超過。不言而喻是用公主建的“臺榭”超過帝都長安城。言外之意,不僅是亭臺樓閣規模大得驚人,而且也指出太平公主勢力之大乃炙手可熱。一個“壓”字寫出多少要說而說不盡的含義,只在一字中,盡顯詩人功底之風流。“故”是有意,當然是要建造的亭臺樓閣在長安豪華無雙了,言外之意,是公主為所欲為、不可一世至極。
第三四句“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繼續描寫莊園別墅規模之大,綿延數十里,直到終南山,山莊之廣袤一眼望不到邊,無涯無際,林木繁茂,綠海茫茫。前句不疑故問,后句以“不屬人”給以回答。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一條縫隙,透露出一點點內心深處的想法:當年人間多有不平事,有錢有勢者什么都可霸占——人家的田地、人家的妻女,甚而連春天也想霸占,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了現實:現在是詩人“游”山莊,山莊自然少不了花草樹木,又正值山花爛漫的春天,詩人就脫口而出:“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前句故設疑問,并不正面回答,轉而融情人景,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后句寫出了“直到南山不屬人”,偌大的林海,廣袤無際。景色是翠綠動人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眼前的廣袤山莊,正好象征著太平公主生前煊赫的聲勢。“勢入浮云亦是崩”,倒臺之迅速與太平公主當時不可一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于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容熔鑄在這簡短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十四個字里。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而實連,詩意從山莊猶在,就在“前面”,但這偌大山莊不知道屬于誰。詩人沒有說,也沒有必要說,太平公主早已不復存在,過去“不屬人”,現在事過境遷,當然山莊不能為公主獨占,公主又何能“欲占春”。詩人用第三句的“花”字與第一句“春”字巧妙的連承,使詩翻出了新意:太平公主的形象在后人的心目中再次復現:一個野心勃勃、驕橫貪婪、欲壑難填的有史以來又一女性。后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是對詩人所游的山莊之大的驚嘆夸耀,骨子里卻是深寓貶意、譴意。從游山莊到現在,從詩人自己寫到游“山莊”之花木叢林,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在輕淺疏淡的筆墨中顯示出了厚重的力量,欲不諷刺而不能,不譴責而不能的境界。
全詩寫景敘事抒懷,筆力騫舉而又亦莊亦諧,余味無窮。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感遇·之卅一。唐代。陳子昂。 朅來豪游子。勢利禍之門。如何蘭膏嘆。感激自生冤。眾趨明所避。時棄道猶存。云淵既已失。羅網與誰論。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唯應白鷗鳥。可為洗心言。
再次韻十首。宋代。陳造。 曲巷才人跡,泥涂沒屐深。未妨沖雨到,要伴掉頭吟。大巧專亭毒,何時掃疹淫。濁醪君莫厭,排悶勉孤斟。
陳五主。明代。郭之奇。 可憐巴馬蔽黃塵,夷兇剪亂遂為陳。已知同泰終危國,何事莊嚴又舍身。始興王子興勞苦,刺閨投石夜頻頻。妄希泰伯為三讓,錯認姬公乃世臣。青蒲未了安成泣,臨海旋驅嗣主輪。獨值齊衰能啟土,始逢周盛復逡巡。云龍門外空焚錦,玉樹庭中競樂春。三閣花容誰比艷,平湖草色忽開堙。天子寺奴應可獻,宮英文狎豈相顰。一朝王氣歸眢井,留得新聲感后人。
日暮。清代。夏曾佑。 日暮江逾闊,秋深水不波。寒沙求食鳥,遠浦挽船歌。萬物艱辛里,勞生感慨多。低回思作者,此意欲如何。
題劉至誠行樂。清代。戴亨。 溪回蕩云容,虬松勢妖矯。日月摩高巔,石瘦青苔老。科頭信芒鞋,臨風恣幽討。箕踞憩云根,蒼翠午陰悄。觸目與神謀,精理擴懷抱。得意已忘言,隔澗聞幽鳥。邃壑古煙深,呼童覓瑤草。